溆浦县统计局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一个目标、四个加快”发展战略, 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稳定,全县经济运行迅速恢复活力 ,民生继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全县经济发展较快。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69.48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6 亿元,增长4.2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28.09 亿元,增长13.0 %。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83 :35.61 :40.56 调整为23.69 :35.88 :40.43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0.27 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4和0.13 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2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100人,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245公里,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月人均补助分别提高到118元、75元;解决了6.4万农村人的饮水问题;五保供养政策有效落实,敬老院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3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种植业产值12.62亿元,增长3.8%;林业1.31亿元,增长0.7%;畜牧业14.68亿元,增长4.8%;渔业0.77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4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
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4.51 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5.48万吨,增长1.1%。蔬菜面积3.35千公顷,产量12.63万吨, 果园总面积14.0千公顷,水果总产量17.88万吨。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建、低改油茶1.65万亩,营造工业原料林4.1万亩,完成三边绿化近万亩;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好发展势头,渔业生产较快发展。年末生猪存栏54万头,全年生猪出栏89.8万头,比上年增加2.1万头;家禽年末存笼264万羽,年内出笼669万羽,比
上年增长5.0 %。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县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65万台,40.0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0台,小型拖拉机327台,耕整机754台,联合收割机288台。化肥施用量(折纯)10150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完善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调结构,降能耗,促增长,工业经济高位运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2.03亿元,增长3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3亿元,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7%,22.3%。工业销售产值61.5亿元,增长29.9%,
2010年规模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 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
|
原 煤
|
吨
|
58188
|
-79.9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48508
|
12.7
|
聚乙烯醇
|
吨
|
77224
|
22.4
|
电解锰
|
吨
|
27375
|
38.6
|
水泥
|
万吨
|
94
|
6.35
|
工业硅
|
吨
|
74668
|
8.75
|
罐头
|
吨
|
30264
|
54.5
|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983万元,同比增长9.7%,其中利润总额5527亿元,同比增长12.1%,
建筑业发展加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7家,建筑施工面积98.8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27.06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54254万元,增长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3亿元,增长37%。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24.4%;房地产开发投资7.3亿元,增长22.4%。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10年教育投资完成4500万元,卫生投资完成2200万元。橘颂坝、人民公园相继开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推进,新自来水厂建成使用;城区防洪堤六期工程、迎宾西路两厢开发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沪昆高铁征拆工作提前完成并全线开工,新溆·溆怀高速建设加速推进,益溆高速进入项目招投标阶段;S308线分水岭至低庄、县城至沙堆段改造开工建设;完成通畅工程245公里,溆浦三桥建设进展顺利,水毁公路恢复基本完成。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南、城北2.8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全面完成;县城内环线、园艺西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
房地产投资增长,商品房销售上升。2010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6.2万平方米,增长242%,商品房竣工面积27.9万平方米,增长117%,商品房销售面积26.6万平方米,增长167%。
五、交通和邮电业
全县公路总里程为1095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3650辆,其中:货车2200辆。全年完成货运量5965万吨,增长5.3%;公路客运量2960万人次,增长7.6 %;公路货运周转量3.39 亿吨公里,增长10.1 %;公路客运周转量8.22亿人公里,增长15.2%。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574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4万户。
六、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5亿元,增长 18.1%。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21.61亿元,增长18.6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4.5 %。
物价总体温和可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2 %,其中:食品类106.4%、居住类103.5%;零售物价指数为10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6.3%。
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引进市外国内项目28个,实际到位资金13.8亿元,同比增长10%。
旅游业较快发展。以思蒙、山背、龙潭三个重点景区为发展目标,旅游功能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06万人次,增长4.4倍;旅游总收入4.21亿元,增长4.3倍。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21亿元,增长18.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亿元,增长22.34%。财政支出16.55亿元,增长27.89%。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其中教育支出2.4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64亿元、环境保护支出0.50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0.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3%、6.17%、47.66%、51.49%、22.84%。
金融存贷款增势较强。年末金融系统存款余额67.99亿元,增长14.9%。金融系统贷款余额31.08亿元,增长29.6%。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12.87亿元,中长期贷款18.1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3.8亿元,3.35亿元。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县保险保费收入12481万元,增长19.6%;全县保险保费支出1774万元,增长8.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县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30 件,增长115%,专利授权量10件,增长66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件,授权量3件。其中湘维公司水溶性乙烯醇纤维技术属国家职务发明专利。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今年共投资4.4 亿元,新建、维修校舍项目29个,新建、维修校舍2.89万平方米。
目前全县有幼儿园16所、小学348 所、普通中学60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有小学专任教师3302人、中学专任教师2416人。全县小学入学率99.3%、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99%。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县高考再创佳绩。2010高考参考人数3412人,有2673名学生上线,上线率为78.3%。上本科线878人,其中上重点线的有118人,上线比例为3.5%,为近几年最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所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有电视转播、发射台1个,电视覆盖率达99%。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中医院门诊大楼、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建设进展顺利,194所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率达90.8 %;年末全县有医院及卫生院49个,卫生技术人员1485人,拥有病床位2342 张。
开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组织参加“省十一运会”、“市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健身工程”覆盖63个行政村。
十、资源、环保和安全生产
年末土地总面积3440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0220公顷,其中水田30960公顷.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年末森林总面积23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
2010年,全县全社会能源消费量72.67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04 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 全年用电量71882万千瓦时,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2781万千瓦时,分别增长8.1%,16.5%;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38.4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0.62 吨标煤,比上年下降28.04%。
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29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2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2.1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用水充分利用率8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578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11403 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66%,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8%;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7.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1%。截至2010年底,我县已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8个,已建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
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2010年 ,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9起, 比上年增长7%;死亡17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死亡8人(煤矿死亡0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人 ,保持了危险化学品和建筑企业无死亡事故发生,事故死亡人数为0人。全年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74.8万元。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数为1.57起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4 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进展。据公安部门统计,2010年末全县总户数为26.7万户,总人口90.39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0.36万人,非农业人口10.03万人;男性47.24万人,女性43.15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9.5.全年人口出生率15.1‰,人口死亡率 10.6‰,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比上年增长12.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27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961元;分别增长15.04%,-2.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07%,比上年降低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2元,比上年增长19.0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85元 增长2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4153元,增长1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4%,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
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深化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县低保对象44093人,发放低保款3626万元。其中城镇低保11200人,发放1663万元;发放救助资金967万元;救灾款1100万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到年底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5919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7056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 187879万元,支付率100%;医疗保险职工参保42856人,比上年净增1700人.城市居民医保参保63151人;工伤保险参保2.1万人,比上年净增0.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30215人,比上年净增16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515人。
注:1.GDP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4.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