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落实《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完善建立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确保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保障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安置区长治久安,积极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党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不仅要改变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镇从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以来,在省、市、县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工作重心从解决好“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不断强化后续措施,完善建立后续帮扶机制,不断促进搬迁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融入安置地生产生活,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后续工作的重点任务
围绕后续易地搬迁工作重心转变,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建立后续扶持机制,重点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
(一)着力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要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居民自愿互助服务向社区覆盖。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要素”配套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安置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抓好公共教育服务。按照“不让一个搬迁群众子女因搬迁而辍学”的要求,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地教育资源供给情况,切实解决搬迁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完善建立搬迁家庭子女就学管理台账,做好入学转学衔接工作。要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让搬迁群众子女及时入学、应学尽学。
2.抓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实施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及时更新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搬迁贫困人口在安置地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巩固医保扶持成效。
3.不断夯实社会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二)着力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
1.精准建立搬迁群众就业信息台账。一是完善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台账。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对全镇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进一步的开展核查,全面掌握搬迁群众家庭及劳动力就业基本信息情况,精准建立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规范建立“一户一册”、“一人一档”培训就业档案。
2、引导就业务工。依托扶贫对口协作机制。结合扶贫车间工程、农民工工程等载体,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和提供信息,引导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台账,鼓励、引导、支持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通过与企业互访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与企业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优先吸纳适岗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要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至少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3、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摸底调配,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水平。
4、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依托现有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维护、环境卫生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加强岗位建设,注重纪律监管和业务培训,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实行考核与考评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胜任岗位的,择优调整和更换,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为乡村建设管理发挥作用。
(三)后续保障措施
1、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纳入年度缋效目标考核,细化任务分解,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督查问效,确保目标不变、频道不换、焦点不散、力度不减,持之以恒抓好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县督查督办局要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督查力度,围绕目标任务,定期督查通报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将严肃问责。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村要系统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工作实践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宣传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成效,宣传基层干部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宣传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典型,为后续工作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