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国家、省、市宏观政策和环境利好机遇,提前铺排我县稳增长措施,加快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步伐,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现代化新溆浦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持续把握“稳进高新”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五新四城”战略,大力实施“四强四新”举措,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总量突破230亿元。有效需求加快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10%以上。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产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35%以上,亩均生产总值、亩均税收增长15%以上,雨溆工业园投资达到10亿元、主营收入达到20亿元、税收达到1亿元,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增长4.5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以上。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以上,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二、工作任务
(一)激发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78亿元。
1.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体育服务等消费,积极开展节庆消费、汽博会、健博会、“味道湖南溆浦味道”美食节等重点消费促进活动,办好本地特色农产品对接会。推动实施“数商兴农”,围绕脐橙、白丝糯、瑶茶、溆浦鹅等名优特产品举办电商促销和直播带货大赛。大力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加大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力度,全力推动“金融十六条”落地落实,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大房地产项目处遗办证力度,全面实施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出台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方案,全力促进房地产消费市场潜力释放,拉动社会消费持续增长,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旅游消费恢复。聚焦建设全国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擦亮“警予家乡 红色溆浦”这张最亮名片,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全力争取承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持续办好各类艺术节和乡村旅游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大力创建雪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县文化旅游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思蒙景区、穿岩山度假区、山背(星空云舍)等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消费集聚区提质升级,推进打造万达商业广场、警予路、城南防洪堤等“夜间经济”地标,塑造培育一批商旅文融合打卡地,提升改造一批夜游景点。鼓励夜间延时经营,优化管理服务举措。(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市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促进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挖掘壮大首店首发、预制菜、国潮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沉浸式消费。实施“电子商务强主体”工程,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社区电商。(县商务局牵头负责)
6.引进培育商贸企业。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百强连锁企业落户溆浦,支持大宗商品消费企业在溆设立采购中心和销售公司,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老字号企业守正创新发展,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6家以上,重点支持雪峰食品、绿之然、天然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实现培育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零的突破。(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大力推进万达商业广场、大汉、大盛、城南步行街等消费综合体建设,培育建设水码头、官码头等特色老街区改造、打造以城北、城南、城东为商住一体的智慧商圈。新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3个。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市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方向上紧跟国家、省、市政策动向,领域上突出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结构上突出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作用。
1.抓好产业项目建设。抓好湖南鸿新新材料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年产500万双中高端系列运动休闲鞋类项目、年产10万套消防产品生产线项目、年产20万套校服和园服以及休闲服生产线项目、年产高尔夫握把10万套生产线项目、年产50万件服装生产线项目、年产2.5万吨焦锑酸钠项目、满天星景区开发项目、溆浦国际酒店、物流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项目等产业项目。(县发改局、溆浦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S249溆浦县桥江至思蒙公路建设、S249溆浦大桥拆除重建项目、S320黄花坪至舒溶溪公路改造、S320油洋至桥江公路改造、S320三江至油洋公路改造、溆浦县低庄铁路综合物流园项目、溆浦县灵翠山南大门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溆浦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溆浦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溆浦县渠系连通与节水灌溉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县发改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城投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物流发展“强基补链”工程。实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县级配送中心和乡镇、村级配送站(点),打通物流配送网点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县发改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中国邮政溆浦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工业应用场景与融合应用标杆。新建5G基站80个,实施光网提升行动,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县工信局、中国电信溆浦分公司、中国移动溆浦分公司、中国联通溆浦分公司、铁塔溆浦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新建高标准农田5.63万亩,新增和改善中型灌区灌溉面积4.22万亩。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续建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个,新修和加固堤防护岸13.8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实施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行动,争取建设省级设施农业基地1个。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设施,保障农业农村用水饮水安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农产品冷链配送仓储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体系。(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溆水灌区管理局、县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打通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报建审批、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等堵点难点,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搭建有利于民间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的平台。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工作,选择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经营性项目向社会公开推介。(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进政府投资管理系统性创新。严格落实湖南省投资管理“五举措”,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县本级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完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开发储备,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达到“一件三证”要求,实现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县发改局牵头负责)
(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怀化国际陆港为战略支点,加快把溆浦打造成为怀化国际陆港东部区域集货中心和辐射邵、益、娄、怀四市区域物流枢纽,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110%以上,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
1.积极融入怀化国际陆港建设。提质升级县城、低庄、大江口3个火车货运站,打造吞吐量1000万吨的铁路货运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公铁水联运的溆浦物流产业园。全力实现湘维公司PVA等化工产品出口东盟。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家电家具、鞋服箱包等特色轻工产业,形成大宗商品出口货源。建立周边区域集货清单,吸引安化、新化、隆回等地产品在溆浦集货运输,力争全年发出400标箱以上。(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局、县工信局、溆浦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托中通快递物流产业园,围绕木薯粉、橡胶、水果等大宗商品,加快引入与东盟产业互补的外贸型产业。(县商务局牵头负责)
3.实现外贸扩规提质。与自贸雨花区、雨花经开区和“红星”“高桥”两大市场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创建湖南自贸协同联动区。大力推进外贸业绩回流专项行动,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元大关,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家以上。积极壮大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培育跨境电商企业2家以上。(县商务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开展资源招商,策划包装一批资源和基础设施类招商项目,大力招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争取落地 1个外资项目。围绕“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开展精准招商,压实“链长”责任,编制好“三图三库”。开展乡情招商,推动“湘商回归”“怀商回归”“溆商回归”。举办好“港洽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老乡专题恳谈会等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三类500 强”企业项目 2个以上、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2个以上,引进湘商投资企业15家以上、外商投资企业 1 家以上。(县商务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培育壮大产业动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加强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建设“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药大健康、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5大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硅砂为重点的深加工产业,以湘维为重点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石材为重点的绿色建材产业,确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9.8%以上。商贸物流业重点加快推进红花园商贸物流城、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形成以卢峰镇红花园坤捷物流、低庄工业物流园、大江口公铁水物流园等为框架的“1+2”货运物流体系。文化旅游业重点全力助推雪峰山高铁索道2023年5月竣工运营、雪峰山旅游公司主板上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力推进思蒙景区深度开发;推动北斗溪特色文旅小镇加快融入雪峰山旅游板块;努力把山背景区创建成4A景区。医药大健康业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为抓手,以“溆浦瑶茶”“溆浦山银花”、黄姜等中药材为重点,实现建立一批中药材基地,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中药材深加工企业。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重点培育柑橘、中药材、茶叶3大产业。(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5大产业及其细分的13条重点产业链,选准我县重点发展产业链,作为市级产业链条的延链、补链和强链。建立健全链长制,实现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构建重点产业链“五个一”工作体系(即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张产业图谱、一个项目清单、一个招商计划),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各产业链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精尖新人才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数字化攻坚五大行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县发改局、县统计局、县商务局、县委组织部、县工信局、各产业专班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产业发展“百十一”工程,规划推动硅砂精深加工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两大百亿级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湖南鸿新实业、湖南湘维等十亿级企业,推动实施一批亿元级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常态化“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实现“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确保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3家。新登记市场主体4000户以上,支持雪峰山文旅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县工信局、县市监局、县文化旅游局、县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向13条重点产业链和企业需求,动态梳理“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清单,实施1个重点攻关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培育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成功申报2个省级技术中心。通过帮助规模工业企业申报制造强省专项资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及奖励项目,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等方式,实现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目标。加强重点产业链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防范。(县工信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五好”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导向,健全亩均税收导向评价机制,同雨花经开区加强雨溆工业园的合作共建,力争共建园区落户企业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实现税收1亿以上。实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35%以上,亩均生产总值、税收均增长15%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完成园区三类低效土地与国有闲置标准厂房的处置厂房任务。推进溆浦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和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引进环保管家专业化运维管理,提升污染防治和运维管理水平。(溆浦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溆浦分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培育“两业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两业融合”发展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按照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县发改局、县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和推行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底线目标,恢复耕地6千亩以上。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面81.4万亩以上、产量35.6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力建设全国优质杂交水稻制种和生产基地,支持奥谱隆等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做好黔邵花猪、溆浦鹅的保种选育和商品化养殖,做强黔邵花猪、溆浦鹅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发展壮大种业、柑橘、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成柑橘品改2万亩、中药材新增1万亩、油茶新造低改3万亩,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农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主攻高端和细分市场,积极培育柑橘、中药材、茶叶、畜禽等地方特产品牌,打响“溆浦脐橙”“溆浦山银花”“溆浦瑶茶”“溆浦鹅”品牌,放大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力争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8%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局、县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纵深推进财源建设工程。实施产业扶持与税收贡献挂钩、专项资金分配与项目绩效挂钩。持续推进税源提升行动,提升骨干税源企业税收贡献度,强化重点税源对财税增长的支撑作用。(县财政局、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增强区域发展动能。按照宜居、韧性、智慧要求,实施“强中心”战略,以县城及特大镇建设带动全县区域协调发展。
1.提升县城带动能力。围绕打造“20万人口、20平方公里”城市目标,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全力实现溆浦大桥建成通车。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公园南大门棚户区改造,启动城西南片区开发。推进管道燃气、城市防涝、污水处理、充电桩、智慧化停车场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县住建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增强县域发展动能。利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机制,深度对接“强省会”战略,大力承接长株潭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转移。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借助进入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获得的政策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县域发展动能。(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引领作用。编制《溆浦县县城城镇化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省级试点示范。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改造老旧小区61个,城镇棚户区454户;以打通城市断头路、构建排水防涝体系为重点,抓好城市路网系统化建设、管网系统化改造、内涝系统化治理;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镇,实现城乡公共资源普惠共享。在乡镇进行样板街打造,新增广场、游园、提质背街小巷等,突出抓好以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垃圾中转站,垃圾分类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发改局、县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溆浦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力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推进县域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支持经济强镇设立产业集聚区,强化县域精准招商,加大“三类500强”企业招商力度,大力推进县域返乡创业。推广“林权贷”“共享贷”“潇湘财银贷”“政银担”“农信担”等金融产品,引导各类要素向县域集聚。开展特色小镇规范纠偏“回头看”行动,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和培育。(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文化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强化资金、资源、能源、数据、人才等基础要素保障,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1.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与商业贷款联动充实资金储备。加强全县闲置国有“三资”清查处置盘活力度,加大产业园区土地、厂房等闲置资产清查处置,进一步盘活各类学校、乡镇卫生院、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闲置资产,通过对矿产、债权、股权等各类资源清理处置,将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金,统筹用于偿债和发展。在国有“三资”清查处置过程中,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县发改局、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困难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帮扶力度,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金融十六条”,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共享贷”“潇湘财银贷”“政银担”“农信担”信贷投放,切实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强化支农支小支新服务功能。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引进股份制银行、保险、金融中介等机构在溆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见效。持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丰富线上线下服务,稳步实现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试点,打通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速推进溆浦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县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溆浦县支行、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农经站、县城投公司、县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和推行耕地 保护“田长制”,新增补充耕地数量、水田规模、粮食产量等指标。充分利用我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质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2个专题研究、12个专项规划、24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个规划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城市精品片区规划和实施。进一步优化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加大土地收储和供应,积极推进闲置土地处置,深化三类低效土地清理,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全县经济高质量的各类合理用地应保尽保,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分级管理,优化项目选址,做好政策解释,用好用足政策,高效办理用地手续。用好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时监督信息系统,依托“空天地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监督规划审批信息。进一步做好砂石保供稳价,确保重点项目用砂需求。持续推进湘桂岩溶地湘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现绿色矿山“应建尽建”。(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动龙庄湾乡、低庄镇2个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大江口抽水储能电站项目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达到开工条件,完成观音阁镇化学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县乡镇管道燃气建设,实施双井镇、龙潭镇配气站建设,实施低庄镇、双井镇庭院管网和用气设施建设,实施龙潭镇、观音阁镇、祖师殿镇市政管网建设。(县发改局、县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数据支撑保障。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工业经济,推进数据政府、数字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融入全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数据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新建溆浦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溆浦人力”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进一步健全全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的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以引促培、引培结合,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专业人才库,扎实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储备。围绕我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引进科技创新人才32人以上,争取省市科技特派员16名,省三区人才16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34名;着力培育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农村建筑工匠100名。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出台具体关怀人才措施,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溆浦县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工作专班,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肖明任召集人,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小兵,副县长舒畅、强龙、严安民、张勤焕、张克任、向莉丽、龚力民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市监局、县政府金融办、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县税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溆浦分局、溆浦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