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35年的12月9日,西北风呼啸而来,铅灰色的云团在人们头顶浮动。天刚擦黑,就噼哩啪啦地落了一阵雪弹子,接着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入冬以来最坏的天气。就在这天晚上,驻低庄一带的红军要北上了。
在低庄镇西头隔河沟有个小村庄叫赵家府。村里住的都是穷苦百姓,要在平常遇上这样的天气人们早就关门睡觉了。可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烛火通明,准备北上的红军正在收拾行装,有的捆铺草、上门板,有的挑水扫院子,有的围坐火炉前,军民话别,难舍难分。
村里有个佃户叫周琪章,他家就住在红军伙房隔壁,自打红军来,他就每天打量红军。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红军从不欺凌老百姓,买粮买菜,买卖公平,不差分毫;向老乡借东西,先问后拿,有借有还;官兵吃饭,同锅同台,不搞特殊;甚至还把土豪的东西分给穷人。这让他坚信:红军的确是咱们穷人的队伍,咱们穷人终于有盼头了。从此,周琪章每天主动帮红军挑水做饭、喂马打杂。
这天晚上,他帮红军做好午夜饭后就急忙去找红军连长,他拉着连长的手郑重地说:“我上年纪了,想参加红军,可又怕拖你们后腿。今夜,你们要北上,就让老汉我给你们带带路吧!”
连长拍拍周琪章的手说到:“老人家,你帮我们熬夜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今晚天气不好,这带路的活,我们另外找人,您老就早点回去睡觉吧”,说着执意将周琪章送到了院门口。
回到家的周琪章很沮丧,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心想:红军人生地不熟,今夜又天黑路滑,一路上还要爬山过河……,河!周琪章猛然记起一桩事,他翻身下床,开门就朝河沟跑去。
屋外一片漆黑,路面又湿又滑,西北风裹挟着冰凉的雨水一阵紧似一阵,灌在脖子里,抽在脸面上,寒气逼人,但周琪章顾不了那么多,一路跌跌撞撞赶到桥头。
这座木板桥,十余米长,由于年久失修,桥木早已腐朽。此时,桥下沟深水急,在风浪的冲击下,桥身左右摇晃。周琪章从桥头摸索着走到桥中,只轻轻一跺脚,桥就晃荡得更厉害,他不禁倒抽一口凉气。今夜大部队要从这里过河,木桥肯定承受不住,想到这,他赶忙回村召集了周长友等十多名年轻人,把刚才的经过和架桥的想法,跟大家说了一遍。红军在此驻扎了十多天,大家都跟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听说要给红军架桥,有谁不乐意呢?可到哪弄木材呢?
周琪章说:“我家有几根木头,准备给土墙打撑用的,去几个人跟我扛来。”
周长友也积极响应:“桥板不够,拆我家的门板。”
“我去找铁钉。”
“我家有竹篾,可以当缆绳。”
大家争先恐后、献策献力,只一袋烟的功夫,就扛着材料和工具聚集到了河边。村里的老幼妇孺知道要架桥,也都点着火把前来助战,几十根火把,把河沟两岸映得如同白昼。大家顶风冒雨,锯的锯横木,钉的钉板桥,打的打缆绳。虽说天寒地冻,风雨交加,但大伙脱掉棉衣,干的是热火朝天。
大家先在水面铺上几根碗口粗的木头,再在木头上放横木,横木上铺桥板,桥板上钉钉子,最后用几根又粗又长的大缆绳套住浮桥,拴在两岸的石墩和大树上。就在红军出发之前,一座10余米长,1.2米宽的木桥终于架好了,周琪章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说来也怪,这时风也小了,雨也停了,月亮也从云层钻了出来,给山山水水洒了一层淡淡的银辉,大地显得格外清爽明朗。赵家府全村老幼将红军送到村前,周琪章和村里的年轻人高举着火把站在桥头,目送红军大队人马,踏过浮桥,奔向新的战场。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部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红军将士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让长征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