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 红色印记

学时代楷模 为党旗添彩

发布时间: 2021-04-19 10:22信息来源:溆浦县人民政府


“文武兼备,吾辈楷模”。迟浩田上将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向仲华同志的光辉事迹,这不仅是对向仲华同志的最高褒奖,也是全体溆浦人民的无上荣光。

出生于溆浦县观音阁镇观音阁村的向仲华,8岁入私塾读书,断断续续读了七八年。刻苦耐劳、聪明好学的他考上了溆浦县立中学。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1934年红三军团恢复《红军日报》,向仲华一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既负责刻字印刷,又负责出版发行,扛起了完全由一人打理的报社。为了保证每3天出一期,他坚持在辛劳的长征路上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从未间断。

1935年1月19日,红三军团挺进土城、赤水时与敌遭遇,向仲华不幸负伤。为了保证不拖部队后腿,他不顾领导劝阻,坚持带伤采访。

在翻越夹金山前,向仲华复发疟疾,高烧不退。他选择隐瞒病情,继续前行,拄木棍、走草地、爬雪山,没有吃的他就嚼冰雪、吃树皮、啃草根。

到达陕北后,瘦得只剩下骨头的向仲华依然背着他难以放下的革命财产:一台手摇油印机和一块钢板。军团领导见到他时,都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奇迹。

1977年9月,向仲华的老肝炎复发,正在北京住院。就在这时,中央军委决定调他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接到命令后,他像听到新的冲锋号一样,拒绝所有医生劝告,拖着沉重的病体赶赴新的工作岗位。

自卫还击战即将开始,他不顾疲劳和生命危险,亲临边境视察,登上一座又一座上千米高的山头,勘查地形,侦察敌情,调整战斗部署。身体瘦弱,肝病折磨的他已经68岁高龄了,随行人员既佩服又心疼,一再劝阻,但他坚持拄着拐杖,继续攀登。为了知己知彼,鞋子磨烂一双又一双,身子摔伤一处又一处,向仲华始终坚持不懈的向上攀登;为了正确指挥,哪怕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有效射击范围内,向仲华依然毫不犹豫的冲在最前峰;为了革命信仰,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仲华也要用尽自己全部力量,绽放生命最绚丽的色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此情此景,随行的士兵们都被向仲华这种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就这样,在广西近800公里的边防线,上百座大小山头哨所,都留下了这位花甲老人的踏实足迹。

人的身子哪是铁打的!1980年春节过后,向仲华因过度劳累,导致肝病复发,只能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时刻牵挂着边防安危。每天听汇报、问情况、做工作成了住院的三部曲,有时甚至一边输液,一边和干部谈话。极度病弱的他,就把秘书孙楚源叫到床前,他一字一句地讲,秘书一字一句地记。一个多月的住院期间,仅找干部谈话就高达30多人次。

5月20日,多次大吐血和严重昏迷后,向仲华无言地望着家人,片刻,平静地对医务人员说:“我已经不行了,请不要再用贵重药品抢救我了,把好的药品和钱留下来,用在年轻的病人身上吧,谢谢你们。”这令人心碎的交代,再次引来悲声四起,大家偏过头去,眼里涌起层层泪花。

次日14时,向仲华在昏睡中离开了人世。他这一生睡得太少太少了!在正常的年月里,每天能睡4个小时,在战斗打响后,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什么叫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什么叫夜以继日、不知疲倦?你只须在他身边呆一呆便什么都明白了。

“沥血戎马事,毕生未下鞍”。向仲华用毕生的追求,兑现了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对党的信念和忠诚。越是走近他,越是敬仰他,让我们一起向榜样学习,不去感慨如轮的岁月,不去追求浮华的物质,用良好品格书写无悔人生,为党旗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