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2年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以学领做,建强基层阵地堡垒。今年来,我局紧抓思想站位,紧贴实际情况,紧扣思想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夯实“基础工作”,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5名同志新递交入党申请书,有序开展入党培养教育;4名同志列入了发展对象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持续强化战斗堡垒。
持续正风肃纪,永葆清廉政治本色。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清廉机关创建,制定《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紧盯要害部门、关键岗位查找廉政风险点,认真组织开展“三整顿、两提升”干部作风建设,让大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真正做到“不敢”“不能”“不想”,不越纪律底线,不踩规矩红线。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积极参与社区、集中隔离点、核酸检车点及驰援怀化市鹤城区抗疫工作,开展敲门行动,多批次先后派出207人次参与疫情防控,全部圆满完成任务,全局无一人感染,无一人发生责任事故。二是严格按照县两办下发的“阔步新征程奋力闯创干喜迎二十大”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深入调查,积极谋划,前三个季度在全县排名第二;为补强城市发展短板,缓解停车难问题,“溆浦县城区公共停车位(场)及充电桩特许经营权”项目完成前期筹备、可研立项、公开招标,融资3.55亿元。三是严格落实营商环境“加速度”。始终坚持“721”工作法,革新行政许可程序,全年行政许可达692件,同比增长67.8%,让“放管服”取得成效。
持续筑牢安全屏障,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一是全面排查城区自建房安全隐患。查处自建房安全隐患82起,强制拆除16起,拆除面积达4500平米,按照房屋安全鉴定等级,分类处置66起。二是开展城区窨井盖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共排查7500余处,完成安装防坠网3700余个,有效预防了坠井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扎实开展市政设施维护,消除安全隐患800余处,城市桥涵三日一巡查,其他领域稳定推进,切实以城市管理一域之稳为全县之稳筑牢底子、作出贡献。
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一是加强环境卫生保洁,着力提升城市面貌。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管理模式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环卫作业中出现的各类乱象和市民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查纠劝导,同时增派力量对已运营的乡镇垃圾中转站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处理。截至11月份,共发现问题4300余起,整改处理问题2900余起,扣款扣分数134.97分。二是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市、县工作部署,今年确定屈原社区为我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现已拟定了《溆浦县2022年度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2022年溆浦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并将考核评估办法报送县绩效办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稳步实施。三是全面提升城市供水能力。供水规模为日产7.5万吨的县城自来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运行,由原来的4万吨/天提升至11.5万吨/天,可保障近30万人的安全饮水;同时,已建成运行县城供水提质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县城供水体系,提高县城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四是黑臭水体常态化管护有效推进。投入建设、管护资金6000万元,增强对夏家溪主支河道日常维护,主、支管网的维护,加大巡查力度和清理时效。对发现的15条问题立行立改,整治管护效果明显,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18.05%,得到周边群众认可。五是净大气、抑扬尘,确保蓝天蓝。严格按照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扎实开展县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规范建筑工地物料堆放,要求出入施工现场的渣土车辆必须按要求清洗、工地进出口必须建有冲洗平台、进出场车辆必须做到100%冲洗,并及时清洗冲洗平台;出入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必须做到100%密闭运输,坚持每月夜间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并建立执法巡查台账。严格规范渣土运输工作监管,要求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备案管理,要求车辆驶出工地对车身和轮胎进行清洗,严厉查处渣土车带泥夹泥上路,加大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力度;强化道路清扫保洁和机械化清洗作业,针对重点地段增加清扫、冲洗作业频次,针对渣土运输存在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单。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烧烤餐饮油烟污染登记、治理台账,对城区露天烧烤进行不间断巡查,对不进入室内烧烤的商户,发现一处,取缔一处。截至目前已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登记在册299家、学校31家。严厉打击露天焚烧行为,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加大巡查和监控,加大对随意焚烧垃圾行为处罚力度。
注重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是稳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已在9个乡镇建成并投入运营垃圾转运站10座;在建16座,其中9座已完成设备安装,待配电搭火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其它7座正在抢抓工期落实建设任务。目前该项目贷款资金2840万元已放款到位,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6座;移交农业农村局建设10座;已完成项目选址42座。二是生活垃圾实现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成效显著。积极推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垃圾围城”“垃圾上山下乡”等突出问题,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严格规范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运作,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截至目前,全县乡镇垃圾基本已实现村一级集中收集,其中,10个乡镇由启迪城服公司负责转运至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另有10个乡镇自行组织运力进行乡村垃圾转运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截至11月底,共焚烧垃圾15.09万吨,发电量为4867.57万千瓦时。
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实战运行,以“微网格”撬动“大治理”。一是多层次建立网格化管理队伍。建立了执法、市政基础设施管护、环卫巡查、饮用水安全巡查及市容市貌综合管理等网格化队伍,各层次的网格化队伍进行吸收乡镇、社区、物业人员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日常管理的信息收集。二是建立完善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网格化队伍均形成了日常工作巡查台账制度化,现已基本形成台账管事、台账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年通过台账交办、催办落实各类事项300余起。三是形成了各层次网格化队伍日常工作联动机制。各层次的网格化队伍对在日常工作中巡查发现的属其他层次管理网格存在而未及时处置的问题,通过网格工作群联系沟通及联动执法的高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处置的力度和工作效率,用网格化管理“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
提升城市设施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营造方便温馨环境。一是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管护。全年维修路灯1800余盏,修复线路故障13处1120余米,新增路灯42盏1200余米;架放3次,完成浮桥小型维修4次;下水道清淤1850余米,新增下水道4处130米;更换各类井盖155块,维修各类检查井200座,各类检查井、雨水收集井清淤370座;维修人行道4528平米,维修路面1673平米,修复道路塌陷3处;硬化路面2531平米,改造路面1处243平米;绿化栽植1106平米;安装护栏186米,维修护栏234米。二是全力落实“百小工程”。共计硬化路面1519平米、改造下水道278米、背街小巷安装路灯116盏,有效从点上缓解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与文明执法相结合,行政执法效能稳步提升。严格行政执法资格管理,认真做好2022年度法制培训和执法证换领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四次,组编本部门法律法规执法手册二百余本,通过培训学习我局持证人数达到105人。城区全天候都有执法人员在路面上巡逻监控,基本上实现管理无盲区、无盲时,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5000余起,制止、规范各类违法行为3000余起,办理城市管理执法案件1997件,其中简易程序案件1940件、一般程序案件57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700余份,办结整改率达100%,劝导市民不文明行为2600余起。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及人大政协监督。全年依法处理信访和微建议工作,截至12月7日受理各类信访投诉3564件(城管热线3000件、红网386件、交办178件)、微建议15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能区分责任部门,办好交接手续妥善处理,做到100%受理,100%处理,满意率达到98.6%。建立县乡(镇)联动控违拆违长效机制,主动与卢峰镇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执法。截至12月5日,共查处违法违章建筑19起,强制拆除10起,责令整改9起,其中,与卢峰镇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执法1起,进一步提升城区行政管理执法效率。
二、主要成效及亮点
垃圾焚烧发电取得新突破。2022年4月15日,我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采用BOT模式,特许经营权30年,总投资4.065亿元。项目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800 吨,年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26.7 万吨,可实现年上网电量约为9098万度。该项目的实施,确保我县生活垃圾全面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城市供水工作开创新局面。总投资1.689亿元的县自来水厂二期、城西北加压站及管网工程和县城供水提质改造工程已投入使用。今年6月份,为解决城北区域高峰期用水问题,铺设315毫米供水管网630米,有效化解了居民用水困难,并确保大旱、久旱年份的城市居民供水安全。
县城民生实事更暖心。在城区安装“警予家乡、红色溆浦”装饰灯1537盏,投入资金190万元,提高了我县城市红色文化品位及红色文化氛围。为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微实事,我局今年已按计划实施完成6项:大盛步行街市政设施维修及安民巷下水道清淤;梁家坡路灯维修及下水道清淤;三桥公厕旁绿化及道路硬化;县城内垃圾中转站提质改造;防洪堤两边护栏维修;长兴街隔离墩安装,共计投入资金258万元。民生微实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城市的宜居感,增强了城区居民的社会获得感。
三、存在问题
“人才”缺乏。我局2019年3月成立,局机关核编7个,现配领导职数5人,现实有公务员干部17人,其中10人为超编消编对象,且普遍年龄偏大,局属二级机构,因编制原因,多年未新进干部。随着工作职责的增加,监管领域职能职责的扩增及加重,现有局内设股室和二级机构的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难以适应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日常工作面临“内无文员、外无技术员”的尴尬局面。
“财务”紧张。一是机关运行经费缺口大。辅助执法人员92人,财政只安排2100元每月人均工资和社会养老保险金。其年终绩效奖金、津补贴等都由行政经费承担,缺口达200万元以上。行政经费缺口致使现有人员基本执法装备配置更新无从解决,特别是执勤服装系2019年配发,按照《城市管理执法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规定,2022年我局只对一线执法人员和新进领导、新补招协管部分换装,换装,经费29万余元亦无着落。二是市政设施管护资金紧张。财政拨付经费从2015年的230万下调至2020年的200万,并将2020年之前每年拨付的500万市政小型建设经费从财政预算中剔除,市政设施管护难以为继。同时,还有环卫经费拨付不及时等问题。
“体制”不顺。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机制,制约了执法的权威及效率。目前,我局仍存在与住建、自然资源、环保、交管等部门职能职责主体不明、权责不清划分问题,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及赔偿经济风险。
四、形势分析
城管法律缺位影响执行力。目前,城管执法领域仍然处于上位法缺失的境地,城管只能借法执法,城管在具体实施行政处罚时的法律依据难以统一。法律、法规、规章不尽完善,操作性差或相互打架,具体罚则不尽一致,或者只有禁止条款,没有处罚条款,导致城管执法缺乏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支撑,依法执法工作开展困难。
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缺乏科学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
五、2023年工作打算
1.充分利用政策平台及深化机构改革的体制优势,厘清职能职责;
2.大力加强城市市政基础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持续推进县城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
3.强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提高垃圾收集率及无害化焚烧处置量;
4.筹措一桥600毫米供水过河主管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极端应急状况下城市供水保障安全;
5.持续推进高强度打击违法违章建筑,保持违法违章建筑零容忍工作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