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 2023-01-19 12:15信息来源:溆浦县统计局

2022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全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全县GDP完成213.41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总量占比全市11.37%,同比增长0.2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47.51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1.09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1亿元,同比增长4.3%。三产业比值为22.26:28.63:49.11。一二三产业在全市一二三产业中占比分别为16.83%、10.78%、10.19%。从近三年三产占比看,我县第二产业占比升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所下降。

2.规模以上工业。2022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三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4.9%;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规模以上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下降7.8%。工业呈现恢复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其中产业投资增长33.9%,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3.9%;高技术投资增长33.4%,其中高技术投资站产业投资比重为34.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1.9%。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42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批发业增长10.8%;零售业增长2.2%;住宿业增长7.7%;餐饮业增长4.9%。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2年全县实现地方公共收入9.77亿元,同比增长31.84%。其中地方税收收入7.08亿元,同比增长30.28%。

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年全县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25元,增速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61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00元,同比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去年的1.885调整为1.8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个百分点。

7.“四上”企业入退库。2022年全县完成新增企业22家,全年目标19家,完成率115.8%;完成净增企业19家,全年目标13家,完成率146.2%。分行业看,规模工业完成净增企业9家,全年目标8家,完成率112.5%;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完成净增6家,全年目标4家,完成率150%;规模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分别完成净增2、1、1家,均完成了全年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基础指标落后。2022年我县各项指标基本高于全市水平,但有24项指标相较上年同期呈下降趋势,有8项基础指标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占整个规下工业抽样企业产值百分之五十的华兴冶炼,年底被锁,全年数据未纳入统计;建筑业总产值低于全市5.4个百分点,拉低GDP0.1个百分点;银行存款余额增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低于全市0.9、0.5个百分点;保费收入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低于全市108.1个百分点,拉低GDP0.1个百分点,此行业市里今年有新进企业,但我县为空白;租赁和商贸服务业工资总额低于全市0.3个百分点;教育工资总额低于全市1.3个百分点。

2.投资增长爬坡艰难。政府投资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7.7%,占比由去年的24%提升到69%。技改投资大幅下降。全年工业技改投资仅4.5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5.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持续减弱。整个房地产业投资同比下降了40.2%,占投资比重由40.9%下降到21.8%,房地产投资额全年均是负增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3%,低于全市20个百分点。在库项目支撑不足。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59个,仅占全市在库项目的3.69%。

3.消费市场低位运行。202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2亿元,增长2.4%,与全省增速持平,低于年初目标8.1个百分点。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0.8%,较上年降低5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2%,较上年降低15.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22个大类有4类商品零售额为负增长,其中五金电科类零售额下降27.4%,汽车行业限上法人企业当月零售额下降3.8%。住宿业营业额增长7.7%,较上年降低18.4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增长4.9%,较上年降低7.3个百分点,餐饮业增加值仅增长0.8%。

4.工业行业发展不均。我县有规模以工业企业106家,但其中4家企业因国家查询被锁,有18家企业因各种原因停产已经停报数据。一是采矿业。我县主导产业依然是石材、硅砂,其总产值占我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石材、硅砂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县的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制造业,虽然企业较多,但体量小,拉动力有限,总体上我县制造业增长相对缓慢。三是电力业,由于今年长时间干旱,降雨量大幅度的减少,因此水电企业受影响大。水电增速为负7.8%,低于全市3.1个百分点。

三、2023年工作建议及打算

2023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五新四城”战略的开局之年。我县要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县政府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四强四新”举措,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1.紧盯目标谋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9%以上。

2.壮大产业强后劲。一是调结构。依托“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发展我县硅砂深加工产业、湘维化工新材料产业、石材绿色建材产业,实现从采矿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化。二是补短板。围绕怀化国际陆港,着力培养装卸运输、物流、搬运、商务、邮政配送、批发、仓储等企业。扶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等空白行业企业入库,为GDP增长提供有效支撑。三是稳增长。根据“四上”企业净增任务要求,常态化更新“在统企业库”、“重点企业培育库”、“退规风险库”、“重点项目库”,跟踪监测企业运营状况。重点关注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申报入库工作,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个转企,确保经济稳增长。今年计划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7家,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家。

3.抢抓项目稳投资。一是抓好产业项目建设。抓好湖南鸿新新材料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年产500万双中高端系列运动休闲鞋类项目、年产10万套消防产品生产线项目、年产20万套校服、园服、休闲服生产线项目、年产高尔夫握把10万套生产线项目、年产50万件服装生产线项目、年产2.5万吨焦锑酸钠项目、物流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项目等产业项目。二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S249溆浦县桥江至思蒙公路建设、S249溆浦大桥拆除重建项目、S320黄花坪至舒溶溪公路改造、S320油洋至桥江公路改造、S320三江至油洋公路改造、溆浦县低庄铁路综合物流园项目、溆浦县灵翠山南大门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实施物流发展“强基补链“工程。实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县级配送中心和乡镇、村级配送站(点),打通物流配送网点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四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80个,实施光网提升行动,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63万亩,新增和改善中型灌区灌溉面积4.22万亩。六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搭建有利于民间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的平台。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工作,选择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经营性项目向社会公开推介。七是推进政府投资管理系统性创新。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开发储备,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达到“一件三证”要求,实现尽快形成有效投资。

4.优化环境促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78亿元。一是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开展节庆消费、汽博会、健博会、“味道湖南溆浦味道”美食节等重点消费促进活动,办好本地特色农产品对接会。围绕脐橙、白丝糯、瑶茶、溆浦鹅等名优特产品举办电商促销和直播带货大赛。大力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二是支持住房消费。出台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方案,全力促进房地产消费市场潜力释放,拉动社会消费持续增长,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三是促进旅游消费恢复。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力争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全力争取承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持续办好各类艺木节和乡村旅游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大力创建雪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打造城市今典夜市、万达商业广场、警予路、城南防洪堤等“夜间经济”地标,塑造培育一批商旅文融合打卡地,提升改造一批夜游景点。五是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大力推进万达商业广场、大汉、大盛、城南步行街等消费综合体建设,培育建设水码头、官码头等特色老街区改造、打造以城北、城南、城东为商住一体的智慧商圈。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维权机制。

5.抓细普查保质量。2023年是实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的重要年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抓好“五经普”工作。要尽快组建强有力的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强化协调配合,有力保障普查经费,抓实抓细普查各个环节工作,认真落实普查工作方案,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6.依法统计防风险。一是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扎实做好联网直报工作。加强对企业走访调研,加大对企业上报统计数据的比对审核和实地核查,杜绝虚报瞒报,应统尽统,独立如实上报统计资料。二是强化统计培训。通过对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流程培训,要求建好工业统计台账,组织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学习统计制度,对报表进行反复审核,把差错尽力消灭在上报以前,有力确保了统计数字的上报质量。三是开展统计执法。通过双随机统计执法和入退库企业(项目)执法,树立统计权威,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四是加强基层统计站建设。2023年对7个乡镇开展基层统计站规范化建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