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县统计局
(2021年1月)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部分指标曾一度出现严重下滑。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全面推进,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主要指标呈逐步向上向好的恢复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主要经济指标 |
1-12月份完成情况 |
全市平均增速(%) |
与年初目标 相比 |
与市平均水平相比 |
|
完成值 (亿元) |
增速(%)
|
||||
地区生产总值 |
183.67 |
4.6
|
3.9 |
-3.4 |
+0.7 |
地方财政收入 |
6.40 |
8.6
|
4.5 |
+3.1 |
+4.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
5.6
|
5.6 |
-2.4 |
持平 |
固定资产投资 |
|
10.3
|
9.2 |
-0.2 |
+1.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66.29 |
-2.3
|
-2.4 |
-12.3 |
+0.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6628元 |
3.8
|
4.2 |
-4.7 |
-0.4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3753元 |
10.2
|
10.3 |
-0.3 |
-0.1 |
1.总体经济稳中有进。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67亿元,同比增长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低于年初目标3.4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6.71亿元,同比增长4.1%。
3.规上工业平稳回升。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年初目标低2.4个百分点,与全市增速持平。
4.社会投资逆势上扬。2020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比年初目标低0.2个百分点。
5.社会消费不断回暖。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29亿元,同比增长-2.3%,与年初目标差12.3个百分点。
6.地方收入高于预期。2020年,全县实现地方公共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8.6%,较年初目标提升了3.1个百分点。
7.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20年,全县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75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73元,同比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个百分点。
二、主要短板和问题
1.GDP增长越来越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难。一直以来,产业结构在GDP核算中的杠杆作用十分明显。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产业结构一直不够合理。一产占GDP的比重长期远远高于国家、省、市所占比重,虽然经过多年调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2020年一产占比又从2019年20.3%增长到23.1%,高于全市7.5个百分点,而我县二、三产业的比重却一直低于全市水平,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影响了全县GDP的增速。二是支撑指标弱。主要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业四项、部分服务业增长乏力。特别是商品房销售面积,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基数随之越来越大,要继续有力支撑GDP,难度非常之大。
2.工业压力越来越大。我县部分企业因空壳、停产、达不到规模被清退出库,而新增入库企业数量有限,从而导致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指标受影响。2020年,我县规模工业企业虽入库11家,但退出8家,净增仅3家。由于新增企业体量小,支撑力度极其有限。此外,工业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比如受疫情影响,我县的建材行业及运输成本大幅增长,企业原材料供应紧缺且价格上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比如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难”问题,除了用工需求增长外,主要是受岗位条件与待遇薪酬方面的影响,员工招聘率有所下降;比如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近30%的硅砂、石材及部分建材企业,因环保、续证等问题,经常无法正常生产,进而影响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少,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也影响了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三产占比越来越小。我县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比重低是经济发展的短板。2020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产从2019年56.0%的占比下降到52.5%,低于全市55.8%的占比,总量也只占全市的10.3%。分行业看,金融业、劳动工资等行业实现增长,而房地产、部分交通运输、零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4.投资动力越来越弱。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良好增速,但投资结构比较单一,拉动能力比较有限,产业投资占比只有49.1%,总体偏低。其中技改投资只占产业投资的14.6%,远低于去年同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比重12.6%,较三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同期。特别是经过近几年高速增长,投资基数已经越来越大,新增项目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不能及时形成投资额,影响投资增速。
三、当前的经济工作形势
1.从大局看,经济下行的压力不会减。2020年,国内虽然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取得重要成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激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远未触底,我们也将继续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风险和挑战。
2.从发展看,预期目标的标准不会低。近年来,省、市将高质量发展列入长期发展规划,制订了严格的考核细则,也明确了严格的奖惩机制。从各级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看,增速比较快、要求比较高、任务比较重。此外,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新的一整套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将开始实施,全市真抓实干决胜年比学赶超行动考评也即将开始。各种考核叠加,将经济工作推向了更重要的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从监测看,数据质量的要求不会降。自2017年4月,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以来,查处曝光各地统计违法案件20余起,对涉案人员的处理十分严厉。2020年,每个月经济数据上报期,国家、省、市各级统计部门都对平台数据进行实时的严格监测,要求核实、说明、核减的企业比例非常高。刚刚结束的统计专项巡视,对统计执法、数据质量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完成经济指标靠“报数”的时代已彻底终结,统计数据真实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从县情看,实现增长的困难不会少。近几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总体平稳,但由于指标基数较大、增长乏力、后劲不足,加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一产占比居高不下,二产基础比较薄弱,三产总量整体偏小、比重较低、拉动力弱,部分指标质量不高,实现年度目标与提高数据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需要各责任部门切实转观念、转方式,全力以赴做实做牢基础工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2021年工作建议
1.重心前移夯基础。建议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谋划意识、发展意识,按照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要求,拿出切实可行、具体详细的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把完成经济指标的重心前移,向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向提前申报、储备项目、挂拍土地,推进项目开工建设转变;向培育“四上”企业、做实基础工作转变。从而,从源头上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2.全力地赴抓项目。建议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各级“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内容,主动做好政策对接,深入研究项目申报要求,全力做好申报项目储备。以包装审批为基础,以落实落地为重点,以开工建设为关键,加快推进项目进度,倒排工期,跟踪服务,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投资量,为全年投资稳定持续增长打下基础。同时,切实抓好投资项目入库工作,提高统计库项目的存量和增量。
3.多措并举强产业。农业方面,紧扣溆浦特色,打造农业品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业方面,重点关注石材、硅砂等重点行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促进企业平稳运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三产方面,优化居民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培育新兴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热点,鼓励夜间经济、社会生活服务业等加快发展。同时,加大装卸搬运和仓储、互联网、软件信息、科技、居民服务、修理等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发展力度,填补重点服务业考核指标的空白。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培植主体财源、骨干税源,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县级可用财力。
4.守住底线优质量。2021年,国家统计执法监督局将对湖南开展统计督察,数据质量是督察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统计法治观念,进一步重视数据质量。建议各部门进一步配齐配强经济指标分管领导和统计人员,加强经济指标统计口径、制度的钻研学习,依法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档案资料,认真执行联网直报制度,严禁代报、虚报、瞒报、漏报。做到既应报尽报、报实报足、颗粒归仓,又数出有据、匹配合理、真实可靠。同时,进一步理顺部门统计体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