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深入开展预防学生溺水专项行动,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安全教育,完善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家校合作、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学校和家长“四方责任”,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效果到位。建立预防学生溺水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从根本上治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二、工作目标
全面深化学校安全教育,督促提醒家长履行好学生校外安全监护责任,努力从源头化解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风险。加强水域隐患排查治理,落实重点危险水域管理措施,完善部门、属地、学校和家庭“四方”责任体系,力争实现“零溺水”的工作目标。
三、行动时间
4月下旬至12月底。
四、组织领导
成立水东镇2023年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总指挥:石艳梅
组长:易超
副组长:舒象军、邓敦红、李军、武小林、刘莉、戴 伦、朱俊佑、舒国权、肖冰、谭亚蕊
成员:六办三中心一大队部门负责人、各学校校长、各卫生院院长、派出所所长、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武小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符待君、周斌、舒勇华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牵头各单位、部门、村(社区)共同建立预防学生溺水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预防溺水的指导、督促、监管、考核等日常工作。
各村(社区)、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防范学生溺水工作的领导,防止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五、重点任务
1.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学校校长是本校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防溺水工作负总责。要主动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以防溺水为重点的安全宣传教育,在暑假前完成防溺水“十个一”(看一次防溺水教育专题片、挂一张图、唱一首歌、发一封信、上一节课、写一篇作文、开一次主题班会、开一次家长会、组织一次演练、走一次家访活动)教育活动,全面普及防溺水“七不两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在上下学的途中下溪、河等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及时呼救和报告,会基本的应急自护、自救方法)。
2.广泛开展社会宣传。辖区内各单位、部门、村(社区)要通过村村响、流动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防溺水宣传。镇本级要在主要交通路口、人员密集场所悬挂标语,通过电子屏播放宣传短片;要组织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溺水随手拍”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发现中小学生涉险游泳、戏水及时劝离;并联合学校主动排查发现学生上下学途中水域溺水隐患;学校要组织开展防溺水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防溺水教育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村委(社区)要进村入户宣传,确保全覆盖。
3.落实家校联系对接机制。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召开专题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微信、QQ群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将《关于预防学生溺水致全镇中小学生家长的信》送到每一名学生家长的手中,并建立每天教育提醒学生一次、每周向学生家长推送1次防溺水安全提示信息的常态工作制度。加强家长防溺水提醒,引导家长切实履行监护和教育责任,对外出学生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要加强上下学、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管理,严防学生违反防溺水要求。增强家长防溺水意识,严防家长带小孩外出游泳、戏水、钓鱼、摸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时发生溺水事件。各村(社区)要指导监督本辖区所有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受委托照料人签订书面委托照护协议,加强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的亲情关爱。学校要及时发现并处置学生上课时间旷课、住校时间离校、请假外出未按时返校等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确定学生去向,确保学生安全。
4.开展溺水隐患排查整治。组织镇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对辖区内的水库、溪河、坑塘等进行一次全面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妥善做好应急处置。各村(社区)对辖区内的开放水域逐一进行摸排,摸清权属主体、水域深浅和警示标志、救援设施配置等情况,修订绘制危险水域地图和一表一图,评估风险等级,建立工作台账,推动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逐一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加强水域安全管理。镇村两级河长对所管理的河段学生防溺水工作负责,加强巡查监管。各村(社区)要在中、高风险水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落实一个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四个一”建设,通过“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的方式,确保对重点水域岸线的全覆盖。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溺水事件发生的频次和溺亡情况,制作区域溺水风险警示图,采取相应的风险分级应对和管控措施。
6.强化水域精准巡防。各村(社区)要组织党员干部、驻村(社区)辅警、学生家长、志愿者和水域包保责任人等加强对危险水域巡逻管理,坚决制止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玩耍。在每天上午、中午、放学时段开展常态化巡查,每个重点水域安排专人值守,及时劝阻学生下河下库洗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办,督促立行立改。派出所要紧盯学生涉水活动的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针对性强化动态巡查管控,加大重点水域岸线巡护力度,并研究制定事故稳妥处置预案,及时组织对溺水事故的救援,调查事故原因,鉴定事故性质,处置或协助处置事故善后工作。
7.强化学生精准管理。各学校、村(社区)要精准识别在校学生、居住在危险水域附近学生、经常游泳戏水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离异重组家庭学生等防溺水重点关注人员;各学校要成立学生防溺水联防小组,根据学生家庭住址进行分组,加强对重点关注人员上下学路途的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私自违规下水玩耍及到危险水域游泳行为。要组织开展结对教育管理,5月至10月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防溺水教育提醒,了解掌握学生遵守防溺水“七不两会”要求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学生家长。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严防学生上课时间私自离校游泳、戏水。各村(社区)要组织村两委干部、志愿者和“五老人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
六、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即日-5月15日)。镇属各单位、部门、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防溺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辖区防溺水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5月15日-10月31日)。广泛深入开展防溺水安全“十个一”教育,发动教师、志愿者上门家访,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增强家庭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开展危险水域隐患排查整治,落实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巡逻值守制度。全方位开展防溺水宣传,浓厚全民防溺水工作氛围。
3.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 12月31日)。认真分析学生溺水事故的事发规律,总结原因教训,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梳理工作经验,总结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完善防溺水工作机制,常治长效。
七、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社区)、各学校要始终坚持“两个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作为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安工程,提高站位,不断增强做好学生人身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以实际行动守护广大学生生命安全。
2.强化措施,加强督查。预防各类溺水伤亡事故要围绕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目标,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机制健全、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要健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对发现的各类隐患逐一进行整改,确保警示标识、隐患整改、监管监控全覆盖。防范学生溺水工作已纳入村(社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凡发生溺亡事件的将予以扣分。
3.加强协作,强化责任。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监管、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及“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预防各类溺水伤亡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村(社区)、各单位要按照工作要求,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加强信息报送,不得有情不报和缓报。凡因工作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导致发生学生溺亡事故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