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围绕“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主线,积极履行财政职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一季度工作完成情况
(一)一季度收入情况
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822万元,同比下降7.02%,为全年征收计划的33.69%,超序时进度8.6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税收完成15748万元,同比下降14.15%,为全年征收计划的26.44%,超序时进度1.4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完成24074万元,同比下降1.68 %,为全年征收计划的41.06%,超序时进度16.06个百分点。
(二)一季度支出情况
一季度财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6552万元,其中民生支出139445万元,占比78.98%;“三保”支出68715万元,占比38.91%,“三保”支出中保基本民生支出19095万元、保工资支出47491万元、保运转支出2129万元,“三保”支出保障有力有效,兜牢了“三保”和民生底线,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了最大社会效益。
(三)财源建设情况
制定《2025年溆浦县财政增收及平台公司项目融资工作方案》,明确方向与任务。1月26日,城投公司通过公开拍卖方式成功处置城西北片区九号、十号宗地,总面积114亩,成交总价款达18412万元;一季度对可处置的资产进行了全面摸底,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城投可处置国有土地共42宗,面积为1106967平方米。溆水河五段河道砂石开采权收益为5500万元,智慧停车经营权收益为16800万元;2月18日与阿里资产合作签订了溆浦县国有资产处置项目合作协议,推进资产处置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四)风险管理情况
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完善全口径常态化监测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平台公司造血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偿还政府债务本息4772.34万元(本金0万元、利息4772.34万元),未发生债务逾期风险事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到2025年第一批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23亿元。
(五)党建工作情况
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2025年第一季度,我单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的首要内容,累计开展集中学习8次,专题研讨3次。召开了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与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推选优秀党员43人,各支部讲授专题党课5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收入总量和质量提升困难。1至3月我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822万元,同比减收3005万元,下降7.02个百分点。1-3月非税收入完成24074万元,非税占比60.45%,高于合理值30.45个百分点。收入总量和质量均下降,提升困难。在以后月份我县将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加大地方税收征收力度,实现收入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二)税源匮乏,税收结构单一。1至3月我县地方税收完成15748万元,同比下降14.15%,税收下降明显。根据地方税收中各项税种完成情况分析,一季度土地增值税完成9026万元,占比57.32%,契税完成856万元,占比5.4%,主体税收完成3740万元,占比23.75%,税收结构单一,地方税收质量不高,过度依赖土地增值税。
(三)债务化解压力巨大。截至2025年3月底政府债务余额为82.83亿元,一季度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4772.34万元。当前我县政府性债务已步入偿还高峰期,在上级转移支付没有显著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增量有限、平台公司经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想顺利完成遏增量、去存量、防风险的任务承压巨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多渠道拓展财源,夯实收入基础。一是强化税收征管。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强基工程”,优化税费数据质量标准,加强与多部门常态化数据共享,实施税费精诚共治。二是挖掘非税潜力。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紧盯增收任务目标,制定有效措施,简化办事流程及审批手续,提高资产资源处置效率。
(二)精细化管理支出,提升资金效益。一是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实施预算支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严控制预算追加,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二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严格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认真执行习惯过紧日子“二十条措施”。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先保“三保”支出,再保化债支出,守住防爆雷底线,最后力保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和各项考核性支出以及县内项目建设支出。
(三)系统性防范风险,筑牢安全屏障。一是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优化隐性债务置换债券,降低债务成本。二是强化财会监督。构建财政部门、各单位、相关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监督为主体的横向协同、上下纵向联动贯通的工作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活动、单位财务管理、重大政策落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等监督,维护财经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