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25-06-26 08:14 信息来源:溆浦县应急管理局

2025年上半年,在市应急管理局精心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安全强基固本攻坚工作”为主线,以“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目标,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责任措施,突出重大隐患排查,狠抓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4人,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向好。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一是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我县把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作为抓好抓实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职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督促党政领导干部自觉承担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压实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全县各行业部门严格依据《溆浦县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责任链》落实相关责任。开年来,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各行业部门持续开展今冬明春重大事故灾害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重点开展全域全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整治工作,《2025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暨安全强基固本攻坚工作清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行业部门全年的工作任务,压实了责任。三是压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3月26日,县应安办印发了《进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加快推进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建设的通知》,再次明确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按照《溆浦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建议》,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18项安全生产责任。

(二)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上半年共下达现场检查记录174份,现场措施决定书15份,责令改正指令书64份,整改复查指令书71份,上报应急管理部典型案例3起。行政处罚立案33起,覆盖烟花、工贸、特种作业等重点行业,行政处罚33.93万元,已收缴罚款31.93万元,结案28起,结案率85%。保持了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促使企业主体责任不断落实落细。

(三)深化直管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危化烟花方面:一是深入开展烟花爆竹“顽瘴痼疾”专项整治。共立案查处批发企业4家,罚款5.4万元,查处零售经营专店17家,罚款16.32万元。其中查处超量储存11人次,查处非法经营1人次,查处非法储存6人次。行政拘留1人。二是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共发现问题隐患138条,整改完成138条。市督查组督导督查企业6家,发现交办隐患20条,整改完成20条。三是加大专家指导服务能力。聘请市级专家对湘维、欣源2家化工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专家服务。发现交办隐患34条。目前,上述隐患全部整改完成。四是完成一、二季度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执法检查。根据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安排,已完成了一、二季度21家危化烟花企业监督执法检查,共发现交办一般隐患125条,完成隐患整改125条。五是督促2024年市县加油站建设项目“三同时”回头看问题整改。目前,县局排查上报的10座加油站已全部完成整改。市局抽查的2座加油站发现问题正在整改中,计划在6月底,全部完成整改。六是落实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和企业内部员工安全生产隐患报告制度。上半年以来危化烟花行业共接到社会举报5起,许兑现举报奖励资金2.25万元,已兑现举报奖励资金1万元,其余正在兑现中。我县危化烟花行业全覆盖建立企业内部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其中,湖南湘维有限公司内部举报隐患174条,落实报告奖励资金1810元。矿山工贸方面:一是增强人员装备配备。通过局内各股室人员调剂,矿山工贸股增加了2名(矿山救援、矿山通风)专业人员。同时,配备更新了执法记录仪、便携式多种气体检测仪、测距仪、无人机等监管执法检查设备。二是强化执法检查。1-6月,累计开展矿山、工贸行业专项执法检查29次(其中矿山行业19次,工贸行业10次),覆盖企业29家次,排查出各类安全隐患58项(其中重大安全隐患10项),责令限期整改到位42项,整改率72.4%(其中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到位7项,整改率70%),立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7起,处罚金额30余万元。三是深化专项整治。①开展废弃矿硐专项排查整改。为深刻吸取贵州铜仁“3.24”、湖南怀化和云南文山“3.26”非法盗采事故教训,根据上级工作要求,组织辖区内的矿山企业对矿区范围的废弃矿硐进行了排查,累计排查处废弃矿硐5个,并按要求对部分封闭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废弃矿硐进行了重新封闭。②开展尾矿库汛期安全专项整治。针对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对浩峰矿业有限公司龙王江锑矿尾矿库检查时指出的12项问题,已责令浩峰矿业有限公司龙王江锑矿按期全部整改到位,日前该库已通过省应急管理厅组织的安全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③开展工贸行业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整治。根据《进一步加强工贸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的通知》(湘应急发〔2025〕3号)文件要求,重点对辖区的冶金、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能够在建设项目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评价等工作。

(四)积极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在森林防火方面:一是以“三个落实”为总揽,压实防火“责任链”。①落实党政同责。坚持把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森林防灭火全过程,做到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判调度。建立乡镇森林防灭火联席会议制,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全力推动工作。②落实包干负责。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农户、党员(营林员、护林员)包山头的包保责任制,把责任压实到人、到农户、到山头、到地块。③落实岗位定责。为全面压实森林防灭火责任,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护林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灭火目标责任状,做到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形成了县、乡、村、护林员队伍“四级”联动联防的工作格局。二是以“三个到位”为目标,守牢防火“主阵地”。①排查摸底到位。县乡村三级干部组织发动群众主动报备精神病史等特殊人群,建立信息台账,党员干部包保监护。清明期间,以各村组为单位,将坟墓的户主和直系亲属登记造册,实行户主包保,发生火灾,首问户主。②监控防范到位。防火重点防护期,全县各级防火指挥部取消节假,落实24小时值班。乡村干部在入山路口设卡检查,护林员、营林员全员上山巡逻,做到“路口有人把,坟茔有人管、山头有人守”。③扑救准备到位。森林防火重点防护期,县乡村三级森林消防队、义务扑救队24小时待命,确保能按“就近、就地、就快”原则快速出击,实现“打早、打小”目标,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三是以“四个覆盖”为抓手,织密防火“安全网”。①宣传工作全覆盖。利用微信、抖音、村村响等媒介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形成社会共识。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校、林区、院落、山头面对面宣传,确保每个村组、每个团寨、每个农户、每名学生都能掌握森林防火扑救避险知识。清明期间,全县发放张贴禁火令5000余张、悬挂横幅1400余幅、张贴标语16000余张、出动宣传巡逻车5000余台次、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20000余次。②培训演练全覆盖。定期组织县扑火消防队、义务扑救队、25个乡镇护林员和扑火队员,培训火情扑救业务知识;并要求各单位修订完善防灭火应急预案,开展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③队伍建设全覆盖。按照每个乡镇30至50人、村(社区)20到30人、国营林场50至60人的标准,组建防灭火队伍,配备森林防灭火机具、车辆等器材装备,加强队伍日常管理和轮训,确保“敢打火、能打火、善打火、打的灭火”。④排查摸底全覆盖。清明节期间,我县组织在林地、坟山路口要设置卡点,落实专人全面排查进山人员和车辆,严禁携带火种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山。累计出动宣传车4251余台次,出动检查人员17718人次、设立检查站点1315个、查处涉火案件8起、治安拘留1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人。全县森林防灭火形势稳定向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在防汛抗旱方面:汛前备汛情况。一是严格落实行政首长为防汛责任人的责任制。145座上型水库、303口骨干山塘、24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三线”责任人。二是全面摸清防汛物资储备底数。补充袋类9.17万条、编织布5.395万平方米、照明设备934台;桩木(96.5立方)米、块石(1.1878万立方)米、砂石料(1.4536万立方米)等物资签订了代储协议;三是加强防汛队伍建设。全县共组建451支18855人的各类防汛队伍。四是开展防汛应急避险演练。全县共组织演练1613场次,演练涉及人员54407人。其中:山洪灾害易发处演练259场、水库骨干山塘下游住户演练329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地灾隐患点和中高风险斜坡沟谷单元)演练1025场(涉及36583人)。五是开展隐患排查。排查重点隐患6个,均已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了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限。六是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449件。汛期工作开展情况。3月15日入汛后,全县各级防汛责任人迅速进入临战状态,成功应对了4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2次。在抗旱方面:一是积极发动各水库职工200余人,投入资金150万元,清理疏通输水渠道148公里,修复渗漏、堵塞、垮塌渠道,保障供水畅通;二是加强库村联动,组织渠道管理人员深入村组开展节水宣传,安排工作人员日夜轮流坚守重点渠段、分水阀,实行“一把锄头管放水”。三是加强人饮工程建设,全县目前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88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人口达73万余人。针对部分偏远山区存在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我们采取了发放应急水管、新建水源、应急送水等措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不受影响。在救灾保障方面:一是及时下拨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634万元,救助因灾生活困难群众4万余人,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冬春期间基本生活。二是下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360万元,用于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应急处险、应急救援和地质灾害处置等。三是紧急调拨抽水机7台、水带3000米支援观音阁镇和深子湖镇开展春耕抗旱保灌。四是采购补充一批编织袋、编织布、橡皮艇、抽水机等防汛物资,为“防大汛、救大灾”做好准备。

(五)强化宣教,全面筑牢安全思想防线。一是扎实开展了“开工第一课讲安全”活动。各行业部门组织本行业领域内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相关人员开展了“开工第一课讲安全”活动。全县共组织了127场次、4000余人次参加。二是认真开展了两项专题培训活动。分别于3月27日和4月20日,组织全县25个乡镇、412个村(社区)及县应安委成员单位共1200余人次参加的为期一天的应急管理和防汛抗灾两项专题培训。聚焦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三大核心领域,通过警示教育片观摩、专家授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基层干部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响应处置实战能力。三是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围绕“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 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月主题,扎实开展辖区内、系统内、行业领域内“安全生产月”和“5.12”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四是持续开展了“五进”活动和“敲门行动”。全县累计开展敲门行动127批次,参与干部职工11000余人,张贴安全提示标语23万余张,进一步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

二、面临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面临形势:一是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忽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二是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本县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基础建设滞后。当前我县范围应急救援基地布局不平衡,缺乏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同时,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复杂多变的灾害事故应对需求。

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不足。基层安全监管人员配备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任务需求。二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于形式,安全教育培训不深入,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有待提高。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乡镇、村(社区)防洪、排涝、护坡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较低。同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监测精度和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原因剖析:一是人员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导致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一些企业受市场经济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执行不力,存在侥幸心理。此外,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安全管理能力有限,也是导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一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等高危行业领域进行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各类安全隐患整改到位。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持续加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以及特种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执法工作,针对特殊时段和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确保执法覆盖率100%。同时,加强执法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取得实效。三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以强化行政执法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将违法违规企业纳入 “黑名单” ,实施联合惩戒。

(二)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是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提高全县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三是修订完善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方式,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装备管理。依托国债项目购买基层防灾项目装备物资为契机,推进基层一线队伍实操演练,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对防灾项目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对本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资的管理。

四、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应急管理队伍结构和培训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装备购置、应急演练等方面的经费保障,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初审:孙晖 复审:舒萍 终审:向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