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溆浦县深子湖镇让家溪村,一场持续四年的爱心接力正在温情上演。炎炎夏日,村里的临时教室里书声琅琅,大学生志愿者与本地教师接力开展暑期托管班,用知识的光芒与爱心的温度,为留守儿童编织起一张“教育守护网”。
暑期课堂:知识与安全的双重守护
清晨,让家溪村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由闲置民房改造的“村塾课堂”。这里黑板工整书写着数学公式,墙面张贴着安全知识海报,课桌摆满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志愿者穿梭其间辅导作业。自2022年起,在村党支部牵头下,这个由本地志愿者发起的“村塾教育”项目已从最初的团队7人扩展至14人,并吸引多所高校大学生支教,累计服务全村600余名中小学生。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获得学业辅导,更在安全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训练等多元课程中收获成长。
四年坚守:从自发行动到教育标杆
四年前,村党支部调研发现,村里60%的儿童为留守儿童,暑假期间无人辅导学业、安全隐患突出。返乡大学生周小雯等人自发组建首个“村塾课堂”,用行动填补教育空缺。“家长们农忙时顾不上孩子,孩子们要么沉迷手机,要么独自戏水,安全让人揪心。”周小雯回忆,最初的尝试因孩子们的求知眼神与家长的迫切需求,逐渐演变为四年坚守。如今,项目已形成良性循环:村党支部提供场地支持,家长自愿协助后勤,大学生志愿者通过高校社团不断注入新力量。
成长故事:孩子、志愿者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从听课的学生到授课的志愿者,这里见证了我的蜕变。”本地学生刘城分享道,四年前因村塾教育补习考入理想高中,如今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反哺家乡,“未来考上大学后,我会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份“接力”精神也感染了外来支教大学生,中南大学“萤火虫计划”支教团负责人李东阳坦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村民的热情,让他决心播撒希望的种子,“希望我们的到来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改变未来的力量。”
家长安心:教育守护解后顾之忧
家长胡方连感慨说道:“两个孩子曾因暑期无人管教而让我焦虑,村塾教育不仅让他们成绩提升,更让我安心农忙。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全村人都铭记于心。”如今,托管班不仅解决学业与安全难题,更成为乡村教育的“温暖驿站”。
辐射效应: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让家溪村的“暑期托管模式”已成为全镇教育帮扶标杆。圣人山村、马家溪村等周边村落纷纷借鉴经验,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特色项目。溆浦县教育局已将此类托管班纳入乡村振兴教育计划,逐步提供教材支持和师资培训。“教育守护,需要接力奔跑。”村委负责人刘春连表示,未来将推广经验、优化模式,让更多孩子受益,“期待这颗希望的种子,在更多乡村生根发芽。”
四载接力,溆浦县“村塾教育”以爱心为纽带,串联起留守儿童、志愿者、乡村与教育的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知识传递、情感交融、责任传承,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中关于“教育守护”的温暖篇章。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