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低庄镇篇:相约碧水蓝天

发布时间: 2012-10-09 17:32信息来源:

低庄镇列入全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 全省共34个

低庄镇举办“文明低庄、和谐家园”广场舞大赛

低庄镇是溆浦东北部一个商贸、工业重镇。受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一段时期内,城乡“脏、乱、差”现象突出。然而9月26日,记者再次走进低庄镇的城乡,发现这里已悄然蜕变:城还是这座城,不见了随风飘散的白色垃圾、乱摆滥停的商贩和汽车,却多了一份清新的纯净;村庄还是那些村庄,不见了柴草乱堆、垃圾围村景像,却多了一份整洁的面容;干部和群众也同样依然,不见了应付检查、随手乱丢,却多了一份良好的习惯和意识。

短短几年时间,低庄镇的环境卫生犹如一场革命,涤荡着落后的管理模式、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经过一番洗礼,如今,该镇已旧貌换新颜,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今年6月,低庄镇还被列入全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

“城市物业”探新路

近年来,随着溆浦“一个目标,四个加快”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低庄四中大桥、新自来水厂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相继竣工,给该镇扩容提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由于城市管理的滞后,集镇“脏、乱、差”问题严重。一镇政府干部透露,为改善城区环境,该镇也曾开展过一些“运动式”、“应付式”的整治活动,可是环境问题依然“治标”不“治本”。类似的事情多了后,政府开始疲惫,群众不仅不支持参与,反而产生抵触情绪。

“集镇的日常管理是社会事务,应当引入社会力量,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管理,改变集镇环境管不好也管不到位的局面。”2011年,低庄镇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镇党委书记张斌、镇长朱辉在调研中发现,要破解环境卫生难题,就必须转换角色,打破过去由政府、社区包办的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借助外力,促使集镇管理从以政府为主向以社会为主转变。为此,低庄镇引入“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将城镇当作生活小区来管护,引导社会资本组建了环卫公司,以每月2万元的价格将总长近3公里的4条街道的卫生清扫,生活垃圾清运整体承包。

借助社会化、市场化的力量来管理城市环境卫生,并不意味着政府从集镇管理中完全“脱身”。为督促环卫公司做好工作,政府专门组建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办公室,并从4个居委会抽调干部加入监督和巡查队伍,负责环卫费用收集和辖区环境卫生日常监督,同时协调解决因环境卫生而引发的各类矛盾问题。今年8月,该镇栗子坪村一村民将一拖拉机建筑垃圾倾倒在了永富街上的垃圾池里,按照协定,环卫公司对此将不负责清理,为避免相互推诿,该片区环卫监督员舒相太立即协调拖拉机主将垃圾全部运走,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教育。

管理体制理顺后,政府将目光转移到了基础配套和整合行政资源上。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一台液压式垃圾运送车和一台洒水车,在城区增添了30多个铁坡垃圾筒,为城区主要街道安装了70盏新型太阳能路灯,硬化了沿河老街路面。仅2011年,低庄镇投入用于环境卫生整洁方面的资金就多达50万元。同时,该镇还将环卫、交警、国土、城建等部门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市政中心,使城镇管理走向专门化、职能化、日常化。

“街道干净了,进店的顾客也多了。”在低庄镇主街做生意的商店老板刘士宜说,通过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的开展,感触最多、受益最多的还是群众。他介绍,如今,主街上每天早晚都有车辆来收集和清运垃圾,由政府组成的督查队伍还会不定期对环卫公司的清扫情况进行考核。环境卫生改变了,群众的环卫意识也跟着提高了,商户自觉实施“门前三包”,车辆都停在了指定的区域。

“村民自治”换新颜

多年来,低庄镇的许多农村,房前屋后、路边溪边,乱扔、乱堆的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围村”、“垃圾围田”等现象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健康,更影响着城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和饮用水源安全。

彻底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已迫在眉睫。镇党委书记张斌说,“面对有限的财力,政府包办制十分不现实。要破解这道难题,关键是要引导村民牢固树立环卫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率,实现环境卫生村民自治。”

小龙潭村一角

为探索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模式,低庄镇选取了枫林、莲山、月塘三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强、经济有一定基础的村进行了试点。枫林村村级集体有收入,村里投入资金修建了垃圾池。月塘村则将全村分为三大区域,由村里统一先行垫付垃圾清理和处理费用,最后向群众平摊。莲山村有600多户,3100多人,该村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每户集资30元的方式修建了30个垃圾池,聘请专人进行垃圾的清运。通过试点,三个村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且这种村民自治的模式运行和管理都相对稳定。

试点成功后,为将这一模式扩大到全镇,去年来,低庄镇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先后出台了与村级签订文明卫生责任状、定期发布“环卫督查通报”等多项制度,开展了“十佳村(居)”评选活动,推动了村级环境卫生村民自治在全镇的开展。松龙村是该镇社情相对复杂的一个村,由于村里全是平坦的田地,过去村民便将垃圾倒在了附近的四都河里,造成河流污染严重。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模式推行后,该村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月清月结”的方式,向每户收取5元环境卫生管理费用,并为每户村民配发一个垃圾筒,统一聘请的管理员负责垃圾的处理。为便于垃圾的处理,该村还建立环境卫生村民自治“公约”,约定环境卫生处理中的入箱、打包、分类等注意事项。起初,村里有5户人家不肯参与,一段时间后,看到村里的环境卫生彻底转变,他们也主动加入到了自治队伍。目前,全村238户已全部加入,群众参与率达到100%。

“现在,村里的三岁小孩吃冰棒时都知道把垃圾丢进垃圾筒里。”66岁的低庄镇小龙潭村5组村民刘定国说,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推行后,带来了一阵新风,不仅让曾经堆满路边、田边、溪边的垃圾不见了踪影,村民还自觉将房前屋后的保洁责任都揽回了家里,争着为村里做贡献。低庄镇镇长朱辉介绍,环境卫生村民自治唤醒了村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自觉,到目前,该镇已有8个村实现了环境卫生村民自治常态化,6个村群众参与率达超过70%,25个村已成为全市生态村。

“国家专利”绘新篇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低庄镇已基本形成了永安、永富、永乐、兴隆等4条主街道构成的“四方城”,城区面积达6.2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2.4万,流动人口5400余人,成为怀化、益阳、娄底三市接壤地区的商贸物流重镇。

低庄镇垃圾处理厂

然而,大量的农村人口变成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大幅增加,导致城镇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虽然该镇通过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模式,保持了城镇环境卫生的清洁,但大量的生活垃圾处理又成了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新课题。据统计,该镇每天生产的生活垃圾约40吨。

好在,农民发明家李启仁和他的企业解了低庄镇垃圾处理的难。2002年起,溆浦县谭家湾镇贺家冲村农民李启仁就专注研究垃圾处理方面的发明创造,并成功发明“垃圾无害净化增值装置”、“污水自动除渣生成沼气装置”和“烟气环保净化分离装置”,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成立了湖南腾森环保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低庄镇成功引进日处理20吨的腾森垃圾净化处理技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获得成功。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腾森环保决定在溆浦建立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示范项目,作为公司产品的展示平台和科研基地。低庄镇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项目落户建设,保障该镇和周边农村的垃圾得到无害化、低成本处理。2011年11月,投资1600多万元的低庄镇垃圾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今年7月25日,省环保厅副厅长李继军对垃圾处理场的工艺及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对低庄镇和腾森环保企业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惠民事业上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可达80吨,不仅解决了低庄镇的垃圾处理难题,每天还可处理水隘、谭家湾、花桥等邻近乡镇和村的垃圾。”低庄镇副镇长、分管城乡文明卫生创建工作的严洪波介绍,垃圾经垃圾处理场的设备净化后,可达到无害化、标准化,彻底杜绝了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二次污染,垃圾处理后所产生的可用余热和灰、渣进行自动分离,还可进行综合利用。

“城乡环境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镇党委书记张斌介绍说,为确保全镇环境卫生有人管、管得好,解决城镇交叉村居之间管理主体不明确等问题,该镇还在积极探索城镇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结合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模式的推广,形成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真正实现街道天天扫,垃圾日日清,卫生时时管,环境常常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