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雪峰山,青山如黛,流水潺潺。
7月14日至18日,北大中文系学子一行20余人循着楚辞遗韵,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警予故里"溆浦,开展为期五天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从学术殿堂的“燕园”到乡村振兴一线的“雪峰山”,当北大的晨钟遇见雪峰山的暮霭,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就此展开。
探访红色革命印迹,是与先烈、与历史的对话
在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展厅,一帧帧历史照片、图文影像资料,展现了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女革命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从教育救国的乡村实践到远赴法国蒙达尔纪勤工俭学,从发出建党先声到领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到对儿女的无限柔情,同学们慢慢挪动步伐,细细体悟向警予的革命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向警予同志英勇就义时,留下了'为劳苦大众牺牲,虽死犹生'的豪迈誓言。"讲解员动情的讲述让同学们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在向警予同志青铜雕像前,北大师生们屏息凝神。“为我女界大放光明”的豪言壮语,仍在脑海中回响;“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的壮志未酬,令人扼腕难掩遗憾;“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警予学校延续。在向警予同志亲属的回忆中,警予是溆浦的九儿,是革命的九儿,短暂而耀眼的一生,大写着“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不怕牺牲”使命担当。讲座上,工作人员把向警予和丁玲两代革命女性的红色谱系与传承,化作娓娓动听的故事,将她们的一生与革命精神深度阐释,分享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精神大餐。走进龙潭镇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松柏掩映间,刻有“碧血丹心”字样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同学们聆听80年前“湘西会战”的壮烈事迹,在斑驳的纪念墙前深深鞠躬,缅怀先烈。从红军长征的溆浦扩红,到龙潭战役的伟大胜利,北大学子深深震撼于这片土地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每一寸溆水都流淌着英雄的故事,向警予的呐喊仍在耳畔回响,抗战先烈们以身为炬照亮民族前路的壮举,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段段鲜活的故事,让北大师生们精神升华,信仰的力量凝结成钢、迸发如火。
走进乡野田间地头,是与乡村、与现实的对话
走进展馆展厅,聆听革命故事,接受思想洗礼,是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来到田间地头,挽起裤脚,亲身参与田间劳作,更是了解乡村、读懂乡村的良好契机。北斗溪镇是高铁拖来的新兴小镇,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民宿、研学旅游等产业,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的样板。在研学营地,同学们亲手体验了一把手工制作“神仙豆腐”的绝活。尽管烈日当空,同学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在劳动中体会非遗技艺的魅力。当揉搓过滤后的树叶与草木灰水混合,带有植物清香的豆腐逐渐凝结成型,全场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在这里,北大师生徜徉山背花瑶梯田,在行走中感受花瑶文化绵延千年的生命律动,在一针一线间感受花瑶挑花的特有符号和独特技艺。在这里,北大师生深入困难妇女家中访贫问苦,倾听她们的生活故事,了解乡村实际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切实变化。北大师生与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者进行座谈,了解基层乡镇探索文旅融合、研学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了解乡村生活、熟悉乡村生活,进而读懂乡村。
活动总结交流现场,北大师生围绕“乡村振兴的溆浦路径”“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密码”“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等主题畅谈感悟、建言献策,为溆浦这片红色热土的文化传承架起传播桥梁,也为北大和溆浦校地合作深度发展开启链接通道,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溆浦实践出谋划策和贡献力量。
五天的思政实践活动虽短,却在北大师生心间播下了知行合一的种子:在泥土味里了解乡村、读懂乡村,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成长规划和提升密码。
从燕园到雪峰山,跨越千里,尽管山海重重,但是无法阻碍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错、文化与时尚碰撞。当燕园的书香遇见溆浦的泥土,那些曾在典籍中沉睡的文字、先贤的思想、时代的召唤,突然在田间地头有了温度,激励着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上奋勇前行,也为溆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邓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