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溆浦要闻

生态养殖:品牌打开大市场

发布时间: 2014-11-28 09:28信息来源:


“群众路线看溆浦”系列报道之三

生态养殖:品牌打开大市场

曾伟 蒋立华

/
10月28日,溆浦县畜牧局专家舒清国正在鸿羽溆浦鹅业有限公司指导种鹅个体测定。今年来,该县已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各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服务1200多次。(曾伟 摄)


11月15日,溆浦县桐木溪乡华兴村凯鸿养殖场一片热闹景象,猪场员工正准备把出栏的100头猪运往辰溪、怀化等地。近年来,溆浦县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总产值已突破28亿元,占据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规模与生态并行

溆浦虽是养殖大县,但长期以来,以零散养殖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产值低、效益差,制约了畜牧水产业的发展。

“一家一户的零散养殖,规模小就不能备案,不能备案,就不能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这就逼迫着散养户要么扩大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该县畜牧水产局局长戴宽国说,只有“上规模”才能有出路,只有“抓生态”才能求突破。

2013年,溆浦县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思路,制定了《溆浦县推进“两个加快”畜牧水产工作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快了畜牧水产业规模化和生态化的步伐。

溆浦县鸿飞达养猪场就是“规模+生态”型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2008年,我办的只是个小猪场,不仅赚不到钱,还年年亏本”。养猪场场长张在信回忆道,后来,在该县畜牧水产局的帮助下,他请来了专家,开始了生态养猪,对畜粪消纳与养殖废水生态循环利用,逐渐做成了规模养猪场。如今,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5000头,收入达2500万元。

/
大康牧业青垅养猪场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年出栏种猪12000头、育肥猪60000头。(周磊 摄)


水产业是溆浦兴业富民的“潜力股”,如今也已迈上了规模化、生态化的康庄大道。2013年上半年,该县把卢峰镇杜家潭200多亩的水产养殖场集中连片,建起了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年产鱼苗2.2亿尾,产值达1300多万元,所产鱼苗主要销往贵州、重庆等周边地区。目前,该县金家洞、深子湖、杉木塘等大中型水库的规模养殖试点已经开始启动。

据溆浦县畜牧水产局畜牧站站长舒成福介绍,像鸿飞达养猪场、卢峰镇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这样已完成标准化、生态化改造的规模养殖企业全县还有72个,正在改造 20个。水隘乡磊记养猪场场长高丽说,去年猪场实施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后,猪场的产能提高了近30%。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是彰显溆浦畜牧水产业强势发展的写照。2013年,溆浦建立了大中型畜牧水产养殖场380余个,年产值14亿元。2014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57.4万头,同比增长1.9%,牛、羊分别存栏5.82万头、3.03万只,同比增长1.54%和1.68%,家禽存笼280万羽,同比增长1.82%,水产品产量5546吨,同比增长5.2% 。

品牌与特色并重


实施品牌带动,是溆浦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畜牧水产业的一项战略。近年来,溆浦县坚持走农业品牌化经营之路,以品牌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做大老品牌,引导培育新品牌,以此提升农业效益,促进企业和农民增收。

“溆浦鹅,让我大吃一‘斤’!”这是最近溆浦官方公布的溆浦鹅广告词有奖征集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据了解,征集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参与。溆浦鹅全身是宝,鹅肉鲜美细嫩,鹅绒可做优质羽绒,鹅血可降血压,特别是鹅肥肝以它优良的内在品质而誉满国内外,90年代初便有出口过欧洲的纪录。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包装、开发而没有形成产业,缺乏市场效益。近年来,溆浦将溆浦鹅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并列为全县“提升农业”“7+1”工程。现在,“溆浦鹅”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进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溆浦鹅,是打响溆浦畜牧业产品的一张好牌。

/
溆浦县凯鸿生态猪养殖场总经理黄军民正在给猪分栏。2014年上半年,溆浦县生猪存栏达57.4万头,同比增长1.9%。(曾伟 摄)


走进溆浦县观音阁镇鸿羽溆浦鹅业公司资源场,绿树掩映下,湖面上数千只溆浦鹅全身披着白色羽毛,在水中悠闲自得,很是壮观。溆浦县鸿羽溆浦鹅业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由该县观音阁镇青垅村党支部书记黄德茂和3名回乡创业的党员一起,投入700多万元创办的大型养鹅企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该公司建立了集保种、选育、研发、孵化、养殖于一体的资源场,建起了具有鹅舍、化验室、孵化室、育雏室等共占地4100平方米的溆浦鹅产业化学研基地。2013年,该公司出笼鹅22万羽,年产值达9600万元。

“将溆浦鹅进行深加工,开发出鹅肉、肥肝、血浆、鹅绒等系列产品,是溆浦鹅产业发展的方向”溆浦县鸿羽溆浦鹅业公司总经理黄德茂说,公司已经开始着手鹅产品深加工的规划,目前,该公司深加工房已完成了土地报批,力争年底开工。他说,到2016年,公司将屠宰鹅100万羽以上,年产值达2.2亿元。

龙潭猪是溆浦畜牧业的又一传统优势品牌。1984年,龙潭猪便列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其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香脆、甜润,尤其肋骨、筒骨含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为充分保护、挖掘这一传统资源,打造龙潭猪品牌,延伸产业链,该县在桥江镇建立了龙潭猪保种资源场,在龙潭镇建立了生光龙潭猪养殖场。

除了打响传统优势品牌外,该县依托山区植物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的自然优势,在打造特色养殖品牌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特色养殖业发展迅速。作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溆浦县国营鱼种繁殖场,大力发展特种水产苗种生产,引进特种水产亲本1000组,其中黄颡鱼600组、丁桂鱼400组。油洋乡三板桥村严大松投资180万元,做起了淡水龙虾养殖,年创收90万元。岗东乡锡泥村刘丰才投资120万元,办起了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娃娃鱼养殖,养殖前景良好。此外,在溆浦,卢峰镇、油洋乡、思蒙乡、统溪河乡等地,鸽、竹鼠、果子狸、中华棘胸蛙等特色养殖也已初见成效,进入推广阶段。

扶持与监管并举


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溆浦县从资金、技术上加大了对畜牧水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近两年,县财政逐年增加投入,到2014年已超过1000万元。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农庄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溆浦绿叶生态农庄法人代表戴建华说,农庄走的是集休闲、养殖、种植、采摘为一体的路子。特别是在生态养殖上,溆浦县畜牧水产局通过“生态养猪、养鸡”、“国家菜篮子工程”、“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等项目,累计帮助农庄争取扶持资金110多万元。现在,该农庄仅在养殖方面的收入就突破了300万元。

/
近年来,溆浦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竹鼠、果子狸、鸽、野猪等特种养殖正日渐兴起。图为仲夏乡村民陈斯翔正在给他饲养的蛇注射疫苗。(周磊 摄)


畜牧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保障。2014年前三季度,溆浦县结合项目开展了冬春季大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邀请省、市养殖专家12人次,培训人员700多人次,发放培训技术资料1800多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基地现场技术指导1200多次,确保了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和人才的需要。该县舒溶溪乡水田村村民舒清铁,2006年就办起了养猪场,但由于防疫技术缺乏,猪的死亡率高,效益差,猪场连年亏损。2013年,县畜牧局先后4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其猪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知识培训。有了技术力量保障后,现在,该猪场收入大大提高,猪年出笼1000余头,收入近200万元,效益提高了近30% 。

要想保证畜牧水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除了加大扶持力度外,还得从监管上下功夫。为保障全县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目前,该县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畜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在引导养殖户开展质量安全自检的同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执法和监督相结合。2014年前10个月,该县开展畜牧水产品集中检查30次,整治20次,渔政执法 40次。其中,在“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中,检测猪肉产品5000余份,没有发现一例呈阳性。在2014年3月的渔政执法中,与公安机关联合将长期从事电鱼的石某抓捕,并对其刑事拘留,成为大湘西因违法电鱼刑事拘留的第一案、第一人。

抓防疫,保平安。在注重畜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该县还强化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了H7N9流感、羊小反刍兽疫、布鲁克氏病等防控工作,做到应免动物强制疫病免疫密度达100%。近年来,该县没有发生一例重大动物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