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溆浦要闻

两座桥和一个梦:“为了孩子们出这个钱,值!”

发布时间: 2012-07-13 10:33信息来源:

 

本网讯(通讯员 曾道华) “以后终于能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安全地上学去了。”7月13日,溆浦县岗东乡芭蕉村三组71岁的张玉龙老人,站在村口刚修好不久的马头桥边,想象着村里孩子们高高兴兴过桥上学的情景,心里充满感慨,“我们的梦终于圆了。”

芭蕉村位于岗东乡的“下山片”,有180余户,527人,五个村民小组。由于自然原因,村子被一条河 “划断”,一二组在河的西南岸,三四五组在河的东北岸。2006年,岗东乡联合新化县奉家镇拉通了由岗东乡通往奉家镇的公路,正好途经芭蕉村一二组,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可是三四五组的公路却因一河之隔,与公路“失之交臂”。要把公路连进村里,必先架桥。可多年来村里的经济贫困,村民对修建通往河对岸的桥总是望而却步。

“没有桥,孩子们上学很不安全。”张玉龙说,更重要的是,从三四五组到岗东学校有2.5公里的路程,每逢下雨天,家长们都忧心忡忡,担心孩子们在放学路上“出事”。三年前的一个下雨天,村里的几个小学生一起趟水过河去上学,由于河水很急,渡到河中央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很滑的石头,一头就栽进了水里被水冲走了。当时正是农忙时期,幸好有一村民在附近给秧田放水,听到求救声沿着河岸跑了二百多米才将女孩救上来。这样的危险,附近的村民每年总会遇到一两次。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安全上学,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做出很大的“牺牲”。2006年,岗东乡通往奉家镇的公路通车后,芭蕉村三四五组的村民修路架桥的愿望更加强烈。

2011年11月份,村支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修桥的事进行集体讨论。经过讨论,如果三个组共同修一条桥,桥的选址又成了大问题,放在中间地段则造价太高,最后不欢而散。为了尽快修通大桥,解决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难题,乡政府派驻村干部刘助先专门负责协调和处理相关问题,并再次组织会议,最后决定修建两座桥,岩坝桥通往四五组,马头桥通往三组,资金为自筹。可是对于一个年收入人均才2000多元的村来说,修一座桥是多么的难。为了修好桥,村里成立了专门的修桥筹委会,四五组村民积极响应,以人平800元的筹资和向社会募捐很快筹集到了24万元的建设资金,今年4月大桥顺利动工修建。

可芭蕉村三组一共才32人,按设计规划,要修建马头桥最少也要20万元,如果以人平筹资,组里的每个人约出资6000元,家庭多的户头算下来就要好几万。筹委会在组里召开村民会议,并确定了筹资方案,三组村民人平集资5000元,困难户按实际情况减额。村民陆池来一家四口人,前几年因母亲重病花费了十几万元的医药费,组里考虑到他家困难决定适当减少筹资金额。筹委会来他家筹修桥款时,陆池来家里仅存有500元钱,为了让孩子们能早日过上安全桥,他找亲戚朋友筹借了两万元,第一个把钱进行了上交。从组里嫁出去的女儿们了解到娘家要修建“民心”桥,也纷纷为村里募集到了5千多元。在上海创业的村民张英文,按村里的筹资方案,他家六口人共需出资3万元,得知村里修桥缺钱,虽然生意上需要周转资金,他还毅然多捐了4万元,张英文说,“我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山里娃,也曾受过过河之苦,为了孩子们出这个钱,值!”。

如今,岩坝桥和马头桥都已建成,8月底两条桥将同时投入使用,村里的17名学生也将从此踏上平安路。看到崭新的大桥,芭蕉村三组小学生何玉文高兴地说:“穿着雨鞋过河的时候真是提心吊胆。以后冬天上学,我们就再也不用带两双鞋去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