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4日讯(记者段涵敏通讯员刘雨滋)春天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让不少人心情也“湿漉漉”的。记者从省脑科医院获悉,精神与心理门诊的患者比冬季多了20%以上,主要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两种精神疾病有关。
为什么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易发精神疾病?省脑科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谌益华解释,春天气温多变、气压低,甚至出现“倒春寒”现象,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就会积极调节,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性和紧张度较高,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机能活跃,促使精神疾病发病或复发。据介绍,每年3至5月份,是人情绪最差、最不稳定的季节,该时段精神病的复发率约占全年复发率的70%。
专家提醒,平日里性格内向、孤僻的人,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的特殊职业者,在春季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情绪;当出现家庭婚姻矛盾、工作压力过大、竞争失利、亲人去世、人际关系、财物损失等问题时,如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释怀时,应注意自我调节,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可采取散步,打球,瑜伽等舒缓型运动调解情绪,远离烟、酒以及其他刺激性食品。
曾患过精神疾病、正在服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应高度警惕。一旦如有连续失眠、言行不得当等反常迹象时,要及时就诊,通过医生调整药物的剂量与种类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精神病家族史,伴有较明显性格缺陷如性格过分的内向、偏执等)若遇到应激事件时,要及早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