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溆浦要闻

“80后”农民工未来发展选择观—弃城回乡创业PK弃乡留城生活

发布时间: 2011-12-05 22:30信息来源:

 现如今,许多农村青年走出校门后,纷纷选择进城务工创业。这些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外出务工的农民,过惯了都市的生活,他们的将来会选择在城里生活还是回乡创业呢?11月下旬,笔者在两江乡采访一些回乡创业和回乡探亲的农民工代表。面对未来自己的人生规划,两位80后农民工代表观点迥异。一个是准备弃城回乡创业,一位是打算弃乡留城生活。


两位“80农民工未来发展选择观——


弃城回乡创业PK弃乡留城生活


本网通讯员 张恒


“在我看来,‘农二代’依然是城市‘过客’,迟早还得回来创业”

采访对象:80后农民工周健,22岁,两江乡桎木村人,初中肄业,装修工,在海南工作了6年,今年10月份回家。

个人观点:我们‘农二代’依然是城市‘过客’,迟早还得回来创业

人生规划:运用自己在外打工的积蓄打算开家小餐饮店

 

11月26日,在两江乡桎木村见到了“80后”农民工周健。“我们经常以偏低的薪酬超负荷工作,而且得不到城里人的肯定,”谈及自己目前工作状态,他说,与同龄的“80后”相比,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就体会到现实的残酷,由于低学历不得不靠体力劳动来谋生,虽然自己跟父辈这一代农民工一样,对城市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思考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为之奋斗。

6年前,初中刚还未毕业的周健,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跟朋友出来打工挣钱。

“我读书的时候成绩中等,有点爱玩,不喜欢学习,老师跟很多同学都打电话过来劝我,叫我回去读书,但我已经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住了,不想回去,当时觉得外面很美好。可是,出来打工以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好。自己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那么多,心里落差很大。至今我仍对那时放弃读书感到后悔,”周健无奈地说,他放弃学业出来打工,也有家庭的原因,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和弟弟养大,他想趁早帮母亲承担一份家庭的责任。

周健来到海南后,由于没有技术,加上没有文化,找工作屡屡失败,外面世界中五彩斑斓的“泡影”,被残酷的现实扎破,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跟一个师傅做起了装修工。然而,不少人对农民工仍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有一次,在海南三亚,周健跟工友给一位业主翻新外墙,不小心将业主阳台上的花盆弄坏了,业主几乎用脏话和侮辱性的言语辱骂他。有些言语实在让他忍受不了,他就劝了业主一句:“请您别骂得那么难听可以吗?”想不到业主变本加厉,甚至抄起装修用的木质条板要砍他,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报了警。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听到一些不尊重我们的话语,可是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哈哈!”周健说,“树有皮,人有脸,人的地位可能有高低之分,但是人的尊严,谁都需要受到尊重,希望以后别人对我们农民工的看法能有所改变。”

周健说,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所不同,他们中有很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工厂,根本没有当农民的经历,而这一点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忍耐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主体心态与上一代农民工城市过客的心态完全不同: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被认为是城市的一分子。

在工作之余,周健说自己有两大爱好,一是上网聊天,二是玩电脑游戏。“上网能让我认识很多朋友,玩电脑游戏能让我暂时逃离处现实的世界,”周健说,在网吧2元一小时的费用,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实惠的娱乐方式。

以前,周健和弟弟陈赞在海口打工,逢年过节都要回家看看50多岁的母亲,有时不能回家,也会往家里寄点钱。只要有活干,平均每月能赚2000元左右,除了生活开支外,其他的钱基本都存着。

“要问以后做什么,我现在也说不清楚,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我说做就能做的,是否能在城市里站住脚跟,或者回老家生活,都说不准,只能一步一步来。但是,我不可能一辈子打工,目前的想法是先打工攒点钱后,开个饭店或者做点饮食有关的生意,”周健说。

今年10月,周健在母亲的劝说下放弃了工作近6年的地方,回到了家乡。“其实回来,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劝说,在那里工作毕竟是背井离乡,心中始终没有一个归属感,终究是要回家的,现在村里正在修高速公路,6年的工作也存下了一点积蓄,或者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机会,所以觉得是时候该回家了。”

周健说,由于处在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面临着较大的文化冲突。与上头比,比不上正宗城市市民,与下头比,比不上爹妈的单纯单一;若与乡村比,已与乡村渐行渐远,但与城市相比,却往往又是城市的匆匆“过客”,依然只能生活在迷茫与彷徨中。

 


“我只想通过努力扎根城市,真的不想回到农村了”

采访对象:80后农民工陆勇, 23岁,两江乡将溪村人,中专毕业,挖机司机,在深圳工作了3年,目前在深圳路桥施工工地工作,月工资6000元。

 个人观点:我只想通过努力扎根城市,真的不想回到农村了

 人生规划:盼着有一天能从容地生活在城市里,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

陆勇还在上小学时,父亲在深圳打工。在他父亲第六次到深圳时,陆勇跟着父亲一起来了,如今他已经在深圳工作3年了。和父亲不同的是,陆勇不愿意做一辈子的“打工仔”,他盼着有一天能从容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

11月17日,陆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农民工,我爸爸也是农民工,你问我跟父亲有什么不一样?我经常是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来,用着新款的彩屏拍照手机,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从外表上看我不像民工更像是城里人。另外,我觉得虽然我们都是民工,但是我们的思路大不一样——我爸爸来到城里打工,脑子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活干、挣钱,在他看来,工作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挣多挣少的问题。我呢,找工作时不仅仅在意工资,工作环境也不能太差了,我还想拥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哪怕我只是个做个民工,也要有所追求,不能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中专毕业的他对于自己的未来相对与自己的父亲来说,陆勇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深圳。

陆勇说,像他一样的第二代农民工当年离开村庄跳出“农门”,在长期城市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城市化”,对城市的依恋已经特别强烈。他们不心甘情愿地像他们的祖辈那样,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灯红酒绿的城市,有太多的诱惑,但也有太多的迷茫。提到未来,陆勇还是选择扎根城市,“哪怕马上丢给我十几亩地,我都不会打理了。”从小没有做过农活的陆勇说,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乡下务农了。

“与农村相比,城里的各方面条件都优越些,”陆勇说,在城里,他能逛宽敞的超市,看喜欢的电影,过精彩的夜生活。“而这些,在农村都是没有的。”特别是这次回家,表姐家的小孩“给力”陆勇远离农村的决心。“我那个外甥今年已经有5岁了,现在问他两位数以上的加减法他都不知道,而在深圳,5岁的孩子简单的加减剩除样样都会,普通话和英语说得比家里的初中生还要好。”尝到过知识甜头的陆勇对于自己下一代的教育环境格外的重视,他希望通过自己和下一代的努力是自己彻底的“脱农”。

“我不要求她一定是城里户口,她也可以和我一样是个‘农二代’,但她必须是在城里工作和生活,”陆勇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不低,在感情上,也始终围绕着“城市”选对象。在陆勇的爱情观里,不接受远距离的恋爱。既然自己选择扎根城市,那另一半也必须是在城里生活。

陆勇说是自己的发展,其并不像父辈那样只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温饱问题,而是非常希望能和城市里的同龄人展开一场竞争,以早点撕下贴在身上太久的“农民工”标签。

 

链接:


解读新生代农民工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新生代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他们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惑——“未来在哪里?”第一代民工和新生代民工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许多“农二代”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一些‘农二代’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