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乡村”乐万家
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工作连续多年位列全市先进,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辰河目连戏》、《花瑶挑花》先后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成了522个村级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政府采购文化产品”、“乡村流动大舞台”、“家乡美系列文化活动”、“欢乐乡村才艺技能大比拼”成为四季飘香的文化大餐……
作为共和国第一届女中央委员向警予同志的故乡,近年来,溆浦县秉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警予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文化工作风生水起,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创新方式 美了群众生活
溆浦是外出务工大县,外出务工人口比重较大,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较多,年龄跨度大,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为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县文化工作者把工作重心下移,辅导乡镇在活动安排时把演出舞台搭建在农家村落中,使群众不出村就能够观赏表演,甚至由“看客”变成“主角”。90万溆浦人们在家门口饱尝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结合眼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县委又将党员树新风、促和谐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广大农村党员以欢乐乡村活动为平台,带着群众练健身操、办舞蹈队、开篮球赛,精神文化活动办得红红火火,农民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明显转变。该县观音阁镇短短两个月就冒出60多支健身队,每到傍晚,村村飘出音乐声、处处可见舞蹈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对接产业 推动经济发展
在开展娱乐活动的同时,积极推广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欢乐乡村”这一活动平台,让本地能工巧匠展示技艺,让本地致富能人“现身说法”,让本地特色品牌、特色产品“闪亮登场”。
水东、岗东等乡镇的苗木花卉种植专业户利用花木生长旺季,展示各自的劳动技能,展销各自的特色产品。低庄、水田庄、谭家湾等乡镇立足优质稻、西瓜、金秋梨等特色产业,通过举办吃西瓜、收稻子、摘梨子比赛,大打“特色农业牌”,振奋了群众生产热情,招来了不少外地客商。
同时,每年拿出财政新增文化事业投入资金的50%,用于采购民间文化组织的文化产品,并进行下乡巡回演出。以每场1000-2000元的价格,以奖代补给各承办单位,真正实现了将财政资金直接投放民间文化组织,投放给农村群众文化服务上。
“可爱的家乡”唱响农村新生活
让一支支舞蹈队跳起来,让一个个文艺队火起来,溆浦依托资源找市场、盘活资源壮产业,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资本,积极探索出了迸发文化产业活力的新机制。目前,全县文化演出市场产值达400万元,已涌现出文化艺术及民间表演团体120余家,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剧团、月月有演出”。
文化义工 引领社会新风
“我奉献、我快乐”,是溆浦文化志愿者的口号。
溆浦县文化志愿者队伍始建于2006年。当年该县两丫坪镇发生特大洪灾,一位叫“虚怀若风”的网友立即在网上发出了“向灾区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的帖子,得到数百网友的响应,共为灾民募集赈灾款近10万元。
县委、县政府敏锐地察觉到“文化义工”现象,是新时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繁荣群众文化的新载体,于是因地制宜成立了志愿者组织体系,让零散的“文化义工”走到一起。
近年来,每年春节前,县书法协会志愿者分队都要开展活动,免费为群众书写春联。低庄、桥江等乡镇的文化志愿者分队自筹资金,将禁毒戒赌的政策法规、“八荣八耻”,编成顺口溜、民歌,写进黑板报、墙报,印成传单免费发给群众。2008年开展的“我为亲人捎句话”、 2009年开展的“酷暑中,你的辛劳让我感动”等志愿者活动,为上万城乡群众送去了关怀,在全社会产生了强大的爱心互动效应。文化志愿者还积极参与抗击自然灾害,救助受灾群众,帮扶贫困家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据统计,全县文化志愿者已由当初不足30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人,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成为“回馈社会、引领新风”的新力量。
夯实基层 推动文化强县
除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该县自2008年开始,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已在305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在全县财政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给每个农家书屋“挤出”配套资金4000元,用于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随着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乡村风村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以前,由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村民劳作之余就喜欢打牌赌博。现在,村民们在文艺演出和读书读报中寻找到新的乐趣。赌博买码的不见了,邻里争吵的不见了,文化活动还成了邻近村寨、四里八乡的乡亲们聚会交流的新平台,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